商鋪名稱:北京迪藍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先生(先生)
聯系手機:
固定電話:
企業郵箱:1247543492@qq.com
聯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小營西小口路27號西三旗文化科技園 D座C區1層C1009-A113室
郵編:
聯系我時,請說是在焊材網上看到的,謝謝!
我們都知道,我們在看視頻都逃不過一個數字,那就是幀率。
幀率是一個很多時候讓人摸不到頭腦的東西,我們經常能在相機設置里面看到各種各樣的幀率設置,比如說是23、24、25、30巴拉巴拉一大堆,那這些數字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呢?要想了解這些,我們不能夠先看這些設備,而且要先看看這里---我們的大腦。
13581951713
以上廢話連篇,以上書歸正傳:
我們要提到的第一個名次就是視覺暫留。那什么是視覺暫留呢?
解答:當我們人眼在短時間內看到一系列差異微小的畫面的時候,由于每張畫面都會在視網膜上短暫的停留,并且每張圖像的差異都會很微小,因此連續出現的畫面通過人腦的處理以后就形成了大家眼中的運動的畫面。
那么畫面要以多快的速度聯系出現,才能使人眼睛看到流暢的運動畫面?
解答:當年我們所熟知的發明家愛迪生,提出人眼所能夠感知的最舒適的幀率不應當低于46幀,如果說低于46幀每秒,就會使人眼感到不適。
但是如果以每秒46幀的速度來拍攝并且來放映這些內容的話,制片人估計就要哭了,因為膠片在過去真的是很珍貴的物資,所以大家只能來降低幀率來拍攝和放映。
雖然這個時候的運動的連貫性仍然能夠接受,但是放映的時候由于過片需要不斷的閃入這些黑幀,就讓人感到無法接受了(因為會不斷產生閃爍),
所以當時的電影放映員提出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一個雙葉片或者是三葉片的快門來進行放映,那采用雙葉片或者三葉片對于同一幀畫面進行多次閃爍,這樣相當于多次放映,可以提高投影的實際幀速率,而且不用消耗更多的膠片,就能夠去除人眼對于低頻閃爍的這種不適的感覺。
當時的無聲電影大多數采用16~18幀每秒來進行記錄,通過三葉片的放映快門來進行放映的時候,就能夠得到一個48~54幀每秒的影片的放映幀率
但是以前放映電影其實更多是通過手搖的方式來進行的,手搖是很不穩定的,所以也就很難得到一個固定的放映幀率,所以在當時手搖放映幀率,普遍在12~40幀每秒之間,知道后面有了電機驅動的放映機以后,幀率就被穩定在了18幀以上。
只不過無聲電影的放映,比并沒有持續下去,一切都在有聲電影出現以后,產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那聲音的引入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具有里程碑式的技術,由于聲音的加入,使得電影的放映幀率從之前的參差不齊,開始變得統一的一個幀率,因為一旦播放幀率產生了變化,聲音就會失真,那就沒有辦法了。
所以1929年經過無數次討論之后,電影行業的標準幀率就被制定了下來,就是24幀,肯定會有人問,為什么是24幀,而不是別的幀率?
解答:主要就是為了聲音的保真,在過去聲音是通過光學錄音來記錄在膠片上面的,如果你以每秒16幀的速度來進行拍攝,那記錄下來的音頻就會很容易出現失真,因此為了能夠記錄下更多的聲音的細節,只有當電影膠片以不低于24幀的幀率來拍攝的時候,能夠得到不錯的結果。
問題:那為什么又是24而不是23或者25呢?
這就是一個數學問題了。因為24幀可以更容易的被2、3、4、6、8、整除,這樣在膠片時代的剪輯師就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半秒鐘是12幀,1/3秒時8幀,1/4秒就是6幀等等
問題:可能又會有人要問,為什么不是30幀或者32幀呢?
答案很簡單,當時的膠片時代膠片很貴重,而制片人又很摳,所以不管電影格式如何變化,24幀卻一直是電影行業的標準,這個幀率也就慢慢成為了人們口中電影感的一部分,
隨著時間的飛逝,電視機的發明又對幀率產生了影響,同時也產生了一種新的幀率形式,那就是電子幀率,由于24幀并不是一個非常流暢的幀率,電視的熒光屏也不像電影放映機那樣,可以通過片門來提高閃爍的頻率,而主動發光的形式讓閃爍導致的這種不適感又變得更加明顯起來,于是聰明的工程師又發明了兩種在電視機上呈現圖像的方式,就是逐行掃描和隔行掃描。
什么是逐行掃描呢?是將每一幀的圖像按照電視機內的電子束順序,一行接一行的掃描來形成一張完整的畫面。
什么是隔行掃描呢?就是將熒屏以奇數行和偶數行的規則分為兩個場,快速交替,讓畫面讓人看上去像是在播放了一個完整的畫面一樣。
在電視標準的顯示模式中,i代表隔行掃描,p代表逐行掃描,
比如1080i 60,就是隔行掃描每秒60幀的半幀
1080p 30代表逐行掃描每秒30幀的全幀
前者通過犧牲畫面的細節來保證畫面流暢和不閃眼睛,后者雖然細節更豐富,但是畫面流暢度低,而且閃爍頻率低,看起來會非常累眼睛。
而當時的電視寬帶又不足以支撐我們傳輸60個全幀的畫面,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童年,在奶奶家看西游記的時候,你總會記得畫面一旦動的快,就會看到這種不自然的撕裂,這就是隔行掃描的弊端。
現在互聯網傳播視頻,就千萬別再使用i場的視頻了,老老實實用p逐行掃描,1080p就是這個意思,大家都理解了嘛?
為了消除電流與電視信號,再不同頻率下相互干擾,產生的噪點還有雜音,美國的工程師,就把隔行掃描的刷新率設置成了和美國交流電源60赫茲頻率一致的60幀或者30幀,也就是60赫茲頻率對隔行掃描的每秒60幀半幀,以及逐行掃描的每秒30幀全幀。,就是30幀,這個幀率的由來了。
只是每次人類想改進生活品質的時候,都會遇到阻礙,彩色電視機的出現,又讓電視幀率出現了新的變化。
色彩的加入意味著,需要在原本黑白電視的信號帶寬中加入色彩信號,這樣擁有黑白電視的人可以繼續看黑白的電視,而土豪們則能夠讀取色彩信息,看到彩色的電視。
因為新加入的色彩信號,使用的頻段極有可能和聲音信號產生干擾,產生噪音,還有畫面的扭曲,
于是工程師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的解決辦法,就是吧畫面的幀率做到0.1%比例的縮減,避免兩者之間交互產生相互的干擾,因此彩色電視幀率,從60幀每秒下降到了59.94幀每秒,以及30幀每秒,下降到20.97幀每秒
這就是這些繞口數字還有這些小數點的由來,而這個標準被稱為NTSC標準,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等地區都是用這個標準。
所以如果大家準備在這些國家拍攝25幀視頻,你很容易會看到因為皮女沒有對齊而產生燈光閃爍,所以在這些國家拍攝視頻的時候,應該把我們自己的相機幀率模式調整為NTSC模式。
這樣問題就來了,中國還有歐洲用的是什么幀率規格?拍什么幀率比較合適?
不賣官子了,就是PAL,這是在1963年德國電視機制造商TELEFUNKEN向歐洲推出的規格,那PAL制是解決了困擾NTSC的色彩干擾問題,同時也支持歐洲使用的50赫茲的交流電。
PAL制式式以每秒50場進行交錯掃描的,也就是50i以及25p的幀率,目前包括中國在內亞洲的絕大多數國家除了韓國、日本、菲律賓,非洲、澳大利亞等等這些國家,都是使用PAL制式的。
現在大家也就應該理解了,為什么在國內互聯網拍攝25幀,或者是25的倍數幀會比較合理,因為會少很多麻煩。24幀仍然是國內的電影標準,為了規避頻閃,大家也應當把快門速度設置成1/50,這些就是經驗之談。
24幀稱為電影行業的標準,已經長達了一個多世紀了,現在電影人也是圖通過將電影的解析度和幀率提高來減少畫面動態模糊,來創造出更加順滑的畫面,更好的體驗,畢竟幀率越高這些畫面也就越流暢,給人的感覺體驗也就越豐富,越接近現實中的感覺。
如今的科技已經可以實現制作,4K 120幀的電影了,但是高幀率的電影的觀感,我感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