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鋪名稱:中國深圳市東方龍科實業有限公司
聯系人:陳文勝(先生)
聯系手機:
固定電話:
企業郵箱:2355524160@qq.com
聯系地址: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辦黃田工業城4棟5樓
郵編:
聯系我時,請說是在焊材網上看到的,謝謝!
安徽uv平板打印機竹木纖維護墻板印花機哪里有賣的
廠家:曹經理13612987042、黃經理15112516426
uv平板打印機----能夠在有機玻璃、金屬、塑料、水晶、木制品、皮革、紡織布料、銅版紙張等恣意相對平面軟、硬性原料上,進行五顏六色、恣意雜亂色、過渡色等色彩打印各種商品的圖畫、LOGO及文字,它不需要制版、套印和雜亂的曬板程序,不會對原料的外表形成損壞。數碼彩印機自上市以來 ,各職業人士的高度評價,許許多多的工廠客戶和婚紗影樓爭相采購,客戶集體日益多。
科lk-2030幅面型號uv打印機你對于各種價位,各種效果的打印。我們公司有三種噴頭提供選擇——愛普生噴頭、精工噴頭、理光噴頭。這三種噴頭也是現在市面上常用實用的噴頭,也各有各的優點和特色。
愛普生噴頭:打印精度達到5880dpi,小墨點3.5pl,真正的級打印效果。2030型號雙噴頭價格在8-10萬元,超高性價比。大的弱點是噴頭不耐用,一般壽命在5-8個月。因為國內愛普生噴頭都是進口噴頭進行改裝uv機,所以會出現堵噴頭的現象,在使用中需要具備較強的操作和,否則就不要輕易的去買愛普生噴頭的機器。
精工噴頭:這種噴頭大的優勢在于出墨量大,打印速度超快,浮雕成型效果非常明顯。價格也是比較有優勢的,一般標配4+1噴頭價格也是在18萬左右。缺點就是精度不高,噴頭使用1-2年后會有明顯的拉絲現象。打背景墻的客戶可以選擇這款機型,要求精度的就好不要買精工的機器了。
理光噴頭:這款是目前市場上各方面都全能的噴頭,打印精度達到1440dpi,灰度級打印效果,墨點7pl。噴頭使用壽命也是長的,少可以達到2年以上,速度也是很不錯,每小時可以達到25-30個平方。缺點就是價格高,一般2030的機型價格在20萬左右。
我們深圳科實業有限公司從06年開始做平板打印機,在06-09年期間我們主打的是愛普生溶劑平板打印機。09-12年主打的是精工噴頭uv打印機。12-今主打的是理光噴頭打印機。每一次的變革我們都引領著市場,我們一直都堅持做好的打印機。老者一怔,隨即不加思索的沖一旁的中年人吩咐道。
我們重點就是介紹我們的理光lk-2030,瓷磚背景墻,工藝玻璃的uv打印機!
上面說到機器的一些參數詳細情況,科2030機器投資做玻璃瓷磚背景墻、竹木纖墻板項目回報怎樣呢,小編簡單的給大家分析分析:
瓷磚背景墻的賣價,在您考察我公司設備之前,相信您也有所了解,一般幻彩瓷磚賣價280元到350元每平米不等;一般的彩雕瓷磚,賣價在400元到600元每平米不等,工藝復雜的彩雕瓷磚,常常價格1500元每平米。
雖然制作工藝簡單,成本低,但是利潤卻是非常高,一個平方米的玉石瓷磚玻璃背景墻,利潤可以達到300---800元,10個平方就是3000---8000元的暴利,平均20萬人口的城市只要有1000戶人家愿意采用這種工藝的背景墻,每戶人家做10個平方米,那就是:3000元*1000戶=3000000,如此巨大的利潤空間,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個人創業者和瓷磚玻璃建材批發店轉型自己開廠做加工。
市場“錢”景:年賺百萬不是夢!!!
3D凸凹彩雕玉石/瓷磚/玻璃背景墻的制作工藝,在普通人眼中,可能覺得涉及到復雜的工藝或者較高的成本,那您就大錯特錯了。做3D凸凹彩雕玉石/瓷磚/玻璃背景墻,工藝其實非常簡單,只需要一個人操作機器就可以了,并且制作速度快效率高,耗費的材料成本也非常便宜,就是普通日常使用的玻璃和瓷磚而已。
科服務:
龍科服務宗旨
1:龍科公司對所出售的每一臺打印機都進行跟蹤服務。
2:保證您買得稱心、用得開心、永遠放心是我們的高宗旨。
3:所有的建議或投訴都是我們的動力,它將鞭策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產品的服務。
4:對有性的建議我們采取獎勵的。
5:歡迎廣大用戶及各界人士提出您的寶貴意見。
讓其并不怕損壞傀儡軀體地超常態全力飛遁。
龍科服務原則
1:科公司所有設備一年內保修;市內免費上門安裝調試機器;市外需支付往返車資。
2:免費提供客戶及有關技術員的設備和操作培訓,開通專業,聆聽您的及建議。
3:服務周到、及時,確保投資者的利益。市內一般在三小時內上門服務。
4:市外我們一般實行遠程技術指導,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將派譴工程師親臨解決。
5:終生有嘗提供配件、服務的更新和升級,經營者的成本。
6:在使用期間,協助經營者提供各種經營策略,以經營者的收益率。
龍科品質保證
1:科就是為了讓客戶買得稱心、用得開心、永遠放心,大的收益;
2:科公司擁有一批專業的技術人員,為打印機儲備了的技術能力,有效的保證了打印機長期的運行; 廳口處人影一晃,一個身材極為高大的人影驀然出現在了那里。
3:科公司設計了各種操作步驟方案,適用于每個人,能讓您在短的時間內打印機的專業技能。
4:科公司為客戶提供各種常用優質價廉的耗材,包括各種墨水、涂層、噴頭、清洗單元、各種配套的設備等等,更有效了客戶的生產需求,實時解決了客戶在印刷時出現的各種材質問題。
龍科售前售后:
售前服務:
1.售前免費為客戶打樣,說明產品及設備性能參數。
2.協助客戶確定配置,提供投資方案。
3.為客戶提供各場地布置建議書,確保順利安裝到位。
4.安排設備主控人員進行軟硬件全套培訓。
5.提供 現場免費設備安裝、調試、培訓。
6.為客戶提供實際生產 指導培訓,協助客戶攻克工藝難題,實現生產獲利的目標。
7.提供一年免費保修期,終生。
8.顧客提出的 一般問題做即時解答,疑難問題在24小時內解答
9.為客戶 提供高性價的耗材及配件方案,保證客戶產品競爭力
售后服務承諾:
1.一年內免費服務,省內48小時安排上門,省外72小時安排上門;
2.生產中的技術問題;
3.除耗材外,其他部件只要不是人為損壞,無條件一年內免費更換。
廠家:曹經理13612987042、黃經理15112516426
國家政策扶上馬后,新能源車產業將迎來創新技術、商業品牌等多維度市場競爭。
盡管經歷大規模“騙補”事件,且相應政策調整造成今年一季度行情的波動,但總體來看,新能源車產業仍然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數據顯示,
世界背后,國家政策因素貢獻巨大。
在今年1月的電動車百人會上,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表示,在新能源車的銷量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財政補貼和限購限行政策的雙重拉動。
“沒有這兩條政策,新能源車賣不到今天的水平。”徐長明說,“北京的新能源車單獨搖號,
政策推高的不僅有銷量,在消費端,新能源車的讓部分消費者的觀念開始轉變,節能減排、綠色出行逐漸深入人心;在制造端,市場的火爆反向傳導至生產領域,新能源車企異軍突起,上下游關鍵環節的產業鏈體系構建加速,全球新能源車市場和制造高地日漸成型,汽車工業乃至制造也由此迎來彎道超車的機遇。
成績背后,當有挑戰。
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說,2016年,新能源車發展的成績背后,潛藏著核心技術尚未突破、企業重規模輕創新、依賴補貼等問題。
“我們動力電池的核心技術還沒有實現革命性突破,性能還需要大幅度提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快推進。”在電動車百人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說,在新能源客車、貨車領域,目前已經出現結構性過剩苗頭,動力電池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在進一步加劇。
可以預見,經歷過去一年多的洗禮,新能源車將在“十三五”期間迎來全新的轉折。政策端,隨著補貼政策調整和監管趨嚴,將提高新能源汽車技術要求,車企“騙補”滋生的泡沫將被擠出;市場端,汽車的智能化革命趨勢不斷顯現,科技互聯網公司和風投資本涌入,外資品牌加速挺進,新能源車將面臨一場技術、商業、品牌等多維度的高度市場化競爭。
在這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化競爭由高速規模向追求品質的轉變過程中,新能源車能否避免重蹈燃油車大而不強的覆轍,新能源車產業體系能否經受住考驗,能否成為全球新能源車的市場和技術“雙高地”,諸多問題,都有待求解。
政策驅動產業
3月,中汽協公布了今年前兩個月的新能源車產銷數據,數據顯示,2月份,我國新能源車產銷分別完成17972輛和17596輛,
另據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的廠家數據,
這讓剛剛經歷了1月產銷低谷的新能源車產業界松了一口氣。今年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僅為6889輛和5682輛,
按照中汽協的分析,導致新能源車1月份產銷整體下滑的原因,一個是受春節假期影響,另一個,則是因為新能源車正處于政策交迭期。
這里所說的政策交迭,主要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以下簡稱推薦目錄)以及新能源車補貼政策。此前工信部公布的前五批推薦目錄被推倒重審,加之新能源補貼在今年開始退坡,除財政補貼金額已經明晰之外,各地的財政補貼政策都在緊急制定之中。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今年1月補貼及推薦目錄未落地導致新能源汽車市場基本停滯,但2月逐漸明確后,車企迅速調整使得市場呈現回升態勢。
政策對我國新能源車產業的影響和驅動力,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在新能源車產業界,一個公認的判斷是,和其他眾多新興產業類似,我國新能源車產業發展的導入,很大程度靠國家部委和地方的政策推動。
2009年科技部、財政部、工信部、發改委共同啟動“十城千輛”工程。2012年,國務院印發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提出,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2015年,國家和地方又重磅推出了針對新能源車的300多億元補貼政策。
借政策“東風”,新能源車市場持續處于井噴狀態。具里程碑意義的成績是在2015年,
在產業規模迅速壯大的同時,我國新能源車電池、電機、電控等“三電”技術水平也進步明顯。在電動車百人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說,動力電池的關鍵材料國產化進程加快,性能指標穩步提升,成本明顯降低;單體、電池包、電池管理系統等方面的技術研究推進。
在政策利好和產業規模增長基礎上,新能源車企的競爭力也顯著提升。苗圩說,2016年,比亞迪、北汽、吉利等企業進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十位,國產新能源客車技術水平世界,已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實現了產品、技術、標準和服務協同“走出去”。在動力電池和電機方面,福建寧德時代、上海精進電動都成為全球知名的乘用車零部件供應商。
過渡期陣痛
“從產銷規模來看,
不過,盡管產業規模已經躍居全球,但隨著新能源車產業駛入快車道,從導入期邁向成長期的一些轉型陣痛也開始浮現。
波及面廣、影響的當屬“騙補”事件。
2015年,國家和地方推出針對新能源車的消費補貼300多億元,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監管措施,部分新能源汽車廠家利用補貼政策漏洞,違規謀求騙補,嚴重擾亂市場秩序。
2016年1月20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發改委四部委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隨后,四部委迅速抽調人員,組成調查小組,劃定重點區域,調查重點地區的新能源汽車騙補情況。
9月8日,財政部發布《關于地方預決算公開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通報》,通報新能源車騙補調查結果,并曝光了蘇州金龍、深圳五洲龍等5家涉嫌騙取財政補貼的典型企業。除了騙補,還有一部分是違規謀補的情況,涉及企業有87家,
在這些暗箱操作的環節中,車輛電池成為“騙補”的關鍵載體。在電動車上,電池序列號與車架號不存在一對一的關聯性,因此一組電池可以放在多個車上使用,以獲得多次補貼。
“隨便一個企業生產新能源客車,都可以賺錢,這不符合優勝劣汰的發展規律。”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對記者說。
除了補貼政策,“轉型陣痛”的另一表現,來自新能源車推薦目錄的重審。
2017年1月5日,因財政部牽頭的補貼政策調整,對新能源車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發布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申報工作的通知,2016年發布的一至五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需重新核定,企業應按照新的技術要求進行申報。
雖然推薦目錄并不代表新能源車型生產準入機制,現有車型仍然可以繼續生產和銷售,但能否順利且盡快進入推薦目錄,對于新能源車企至關重要——進入目錄才能享受財政補貼,在售價上更具優勢。
此前的2016年1-3月,工信部連續發布了三批新能源車推薦車型,共1022款。從2016年4月開始,由于工信部等部門查處新能源車的“騙補”情況,第四批推薦目錄一直暫緩發布。
直至2016年12月2日和29日,工信部在一個月內連續公布第四批和第五批目錄,“望眼欲穿”的新能源車企終于等來希望。
尷尬的是,在第五批目錄剛過幾天,此前發布的前五批推薦目錄又被廢止,政策的密集波動,讓大量新能源車企的生產銷售陷入“混沌”狀態。
一些車企人士告訴記者,從2016年4月到年底這段時間內,已有258家企業新開發的5000多款產品取得新車生產認可,部分車型已經生產,并簽訂了銷售合同,但由于推薦目錄遲遲沒有公布,一些龍頭企業生產的車放在庫房一度無法交付,一些中小型企業則無法獲得銀行授信和貸款,出現資金鏈緊張。
好消息是,在重審過后,工信部在1月、3月和4月陸續發布了2017年批、第二批以及第三批推薦車型目錄,三批目錄共有1020款車型入選,大大緩解了政策調整對市場銷售的影響。
政策依賴癥
在清查“騙補”期間,政策調整引發的轉型陣痛,從某種方面,也反映出了新能源車市場對政策的敏感和依賴。
王秉剛說,電動汽車的發展的確受補貼政策影響非常大,如果沒有這么大的補貼力度,可能就沒有新能源汽車目前這么好的形勢;而新能源車企過度依賴補貼的問題,也成為一種“補貼病”。
徐長明表示,2015年33萬輛新能源銷量中有8萬是私家車,這8萬輛私家車哪去了呢?限購城市北上廣深以及天津和杭州,這六個城市占了70%,這些消費主要是出于政策環境。
實際上,政策出發點本身為市場認同。有不愿具名的車企人士稱,問題主要出在操作和執行層面,一些產業政策在實際操作上存在隨意性和碎片化現象,并且,許多非產業需求的因素對企業產生了強烈的干擾,導致政策初衷和實際執行過程產生脫節,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企業鉆了空子。
以補貼政策為例,根據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的細則,新能源車企在研發和銷售環節都能獲得補貼,只要車輛達到規定的技術標準,除了財政補貼,一般還能享受按補貼額度1:1發放的地方補貼。
這些補貼有多高?按照我國2013-2015年度對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6-8米的純電動客車補貼30萬元/輛,而目前,6-8米純電動客車的制造成本一般也就在45萬-50萬元/輛,補貼已經超過制造成本的6成。
不過,這樣的高額補貼此前缺乏嚴格的產品參數、質量檢驗等補貼標準,只要是“電動汽車”,在生產、銷售等環節采取一刀切的辦法。正是這種一刀切的補貼,讓一些真正刻苦攻堅和研發創新的企業“吃了虧”,卻肥了鉆空子的車企。
對補貼申請和發放缺乏有效監管,也助長了騙補企業的氣焰。有些企業實車的技術參數與公告標準嚴重不相符,照樣也能拿到補貼;企業獲得的補貼是否用于專門的項目,缺乏嚴格的監督;而對于違規的企業,管理部門如何處罰,如何回收補貼資金,也缺少明確規定。
同時,據記者走訪調查,為發展當地的新能源車,某些地方出錢出地,打造配套環境,雖然對本地產業的市場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扭曲為地方保護,造成市場分割。
過度倚重政策路線,讓部分新能源車企偏離了正常軌道。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董揚說,“那些已經患上‘政策依賴癥’的企業,實際上根本沒有在市場里發展的能力和意義。有補貼干得成,沒補貼干不成。把得到補貼作為動機和動力,這樣的企業應該被市場淘汰。”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楊健認為,靠補貼政策刺激,一些企業忽視了發展投資和技術進步的長期規劃。與國外相比,我國整車的平臺化、輕量化、電驅動一體化設計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
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也認為,“我們的技術還不很過關,現在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銷售規模,是政策驅動的結果,不完全是市場。特別是在和主流燃油車相抗衡的領域,補貼起了很大作用,如果補貼撤掉,電動車市場會受很大影響。我們的銷量上去了,并不代表技術就真正過關了。”
“狂歡”剎車信號
依賴國家政策掀起的新能源車“狂歡”,即將散場。一個顯著的信號,是國家正在逐步提高新能源車生產準入門檻。
今年1月16日,工信部對外公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下稱《準入規定》),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此番《準入規定》是對工信部于2009年6月17日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下稱《準入規則》)的一次政策升級,新舊兩個版本政策之間的時間跨度長達近8年。
針對政策出臺背景,工信部政策法規司在官方解讀中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大幅提升,《準入規則》已不能滿足管理需要;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面臨著產品風險凸顯、準入條件偏低、行業散亂發展趨勢加劇等突出問題。”
在董揚看來,從2009年新能源車起步到現在,經過數年的發展,整個市場環境發生兩個變化,一是企業生產新能源車積極性提高,二是產品的性和能耗問題更加突出。所以,提高新能源車的準入和技術門檻勢在必行。
除了《準入規定》大幅提高了新能源汽車的準入門檻外,2016年11月,工信部發布《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也提高了要求,單體企業年產能擬從此前規定的“不低于2億瓦時”調整為“不低于80億瓦時”,提高了40倍,金屬氫化物鎳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力的要求擬提高10倍,系統企業年產能力則擬提高8倍。與此同時,新能源車的財政補貼政策也將出現較大轉向。
2016年12月30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下稱《補貼通知》),提高新能源車型推薦目錄門檻,退坡補貼金額,改進補貼發放方式。
在業界關心的補貼力度上,《補貼通知》指出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各類車型2019-2020年及地方補貼標準和上限,在現行標準基礎上退坡20%。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說,“十三五”期間補貼政策在保持總體穩定的前提下,將通過調整完善補貼方式,改進資金撥付方式,提高生產企業及產品的準入門檻,建立健全監管體系等系列措施,形成進一步扶優扶強的財政補貼機制。”
而據苗圩介紹,工信部正在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制度,明確企業各年度生產新能源汽車的達標比例要求,為2020年補貼政策退出以后,做好后補貼政策銜接,建立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無論是準入門檻提高還是補貼退坡,都意味著今后不是隨便生產一款電動汽車就能拿領補貼了,新能源車產業將迎來的市場化競爭。
迎接“市場驅動”
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新能源車產業的變化趨勢已經明朗,而被政策扶上馬之后,承載著汽車工業彎道超車使命的新能源車產業,能否經受住真正市場競爭的考驗?
目前可以預見的一大挑戰將來自外資品牌。即使身處國內政策支持范疇之外,外資品牌仍然在積極尋求分食新能源車這塊大蛋糕,大眾、豐田、通用等汽車巨頭,也早已經將品牌戰略重心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
陳清泰認為,購車補貼淡出之時,就是外資和合資品牌大舉進入市場之日。“當前國內企業間的競爭只是一場序幕,化競爭來臨之時才是真正的考驗。企業必須冷靜地看到,產銷規模大并不等于競爭能力強。我們與國外先進水平仍有差距,重要的是技術基礎薄弱、原創能力低、核心技術欠缺、品牌影響力不足。”
按照“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再次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實現當年產銷200萬輛以上,累計產銷超過500萬輛。
徐長明表示,根據目前的測算,“其中新能源車私人消費靠政策推動能達到30萬輛,加上非私人領域的70萬輛,一共是100萬輛,還差100萬輛。這100萬輛,只能依靠消費者真正自愿的購買。”
如何才能讓消費者真正自愿地購買?徐長明認為,必須通過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創新以及使用環境的明顯改善,提升產品品質和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來啟動用戶自愿購買的市場。
這不僅是汽車工業,也是整個制造乃至實體經濟接下來的戰略目標。2016年底,經濟工作會議定下基調,提出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
當然,在頂層設計方面,政策也并非完全退出,新能源車產業依然會獲得一定的支持。在電動車百人會上,苗圩表示,工信部將從完善政策體系,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法律法規,加大研發支持,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化發展,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等方面,繼續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
陳清泰認為,新能源車產業想要在市場化競爭中突圍,仍然需要自身在這四、五年時間里面,把核心競爭力打造好,一個是核心技術,另外一個就是品牌。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認為,新能源車產業核心技術當然是“三電”,但是隨著汽車電動化、輕量化與智能化的融合發展,現在包括充電和蓄能技術、激光雷達以及輕量化的新材料、石墨和鋰等上游關鍵技術與資源,也是企業需要掌握的。
“這些技術和資源已日益成為車企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立足的必需品,再難也必須干好!”徐和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