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鋪名稱:廣東融匯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聯系人:詹生(先生)
聯系手機:
固定電話:
企業郵箱:2160346428@qq.com
聯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區星河世紀大廈A棟 3401E
郵編:523000
聯系我時,請說是在焊材網上看到的,謝謝!
再生塑膠粒/新塑膠粒專業進口報關行
全國口岸12大網點 滿足您的進口需求!
因為始終專注進口,所以進口更簡單便捷!
聯系人:詹翰 聯系電話:13609705082(同微信)
下面,我將對進口各種再生料/新料/通用再生料/新料/特殊再生料/新料/工程再生料/新料的進口清關、再生料/新料的進口手續、進口單證、進口編碼、監管條件和各種細節進行介紹
FIST
1.再生料/新料的進口手續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貨到港之后做一個檢測(新料不用做檢測)就行。其他需要的箱單發票合同如果沒有的話提供貨物的具體信息給我們,我們來制作就好。
2.再生料/新料的清關速度可以說是比較快的。同時沒有其他的監管條件,正常在三個工作日就能搞定。
我們是專營一般貿易進口,報關單證等等正規手續的票據都是齊全。全程正規的清關,保證時效快速。
一般流程有
1.到港整理資料
2.再生料/新料做檢測(新料不用做檢測)。做完檢測(新料不用做檢測)報檢、報關
3.交稅、放行。
清關這塊
1.如果沒有單證的話,我們可以幫貨主制作單證,提供給我們具體的貨物信息就沒問題了。
2.手續簡便費用低,清關監管條件是沒有的,我們可以制作。我們收費都是按照每票貨物收取清關費用的,所以貨多或少清關費用都是比較固定的。所以柜子越多的話,清關費用也會低很多。
新塑膠粒/再生塑膠粒進口清關的流程
1、國外準備好貨物,國外提貨、國外出口報關、進口海運到國內
2、單證準備齊全,不足的我們這制作
3、貨到后,換單,做再生塑膠料/新塑膠料的成分檢測(新料不用做檢測),報檢報關、交稅、放行
進口貨物放行:
海關對于貨物的放行,審核所有資料后,并蓋了放行章才可以開始放行,只有有貨物所有權才有資格去提貨。到這里,海關的監管才會結束。另外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放貨。有需要提前放貨,需要danbao才能放貨
新塑膠粒/再生塑膠粒的清關的時效
到港換單、做檢測(新料不用做檢測)、報檢、報關、交稅、放行。總體時間再5-7個工作
---------------------------------------------
進口顧問: 詹先生 jankin
手機:13609705082
QQ:2160346428
---------------專業讓清關更順暢---------------
GGDLZXGHX6
11月29日,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在公開演講中表示,相當一部分德國企業表示期待能從”中國制造2025”規劃所涉及的十大重點領域中獲得商機。尤其在汽車領域,67%的德國汽車領域企業認為,“中國制造2025”將在未來5年對企業有積極影響。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在《中國制造2025》提到的”五大工程”與”十大行業”中,將汽車作為重點行業列入在內,尤其是目前關注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以及中國汽車產業制造尖端化發展,已被列入”十大行業”范疇。
這使得其他國家在《中國制造2025》未來戰略化發展過程中尋找市場機遇其中德國基于與《中國制造2025》屬性相同提出的”。
通過對比中德兩國制定的戰略,制造業成為未來發展的核心元素,這恰恰是德國經濟發展的支柱與長處,而在海外市場,中國已經成為德國企業其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數據顯示,2016年1-9月中國在德購買額為110億歐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2000%。
據了解,目前在華發展的德國制造業企業主要來自汽車、它等領域,其中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德國車企全球發展中最據挖掘潛力的國度。
資料顯示,2016年1-10月,
“隨著中國市場貢獻值加大,德國車企也在尋求《中國制造2025》帶來的契機”,德國駐華大使表示,兩國戰略的相近給了企業技術推廣的動力。
對比《中國制造2025》與”
例如大眾汽車提出的模塊化架構,即是”
另外在《中國制造2025》十大行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提到的”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軟件核心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對”模塊化”的應用以及對汽車所要求的”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都被視為德國車企眼中最大的發展優勢和機遇。
查閱資料得知,德系車企已經分別對2020-2025年提出了各自規劃。
新能源汽車領域,2016年,奔馳與大眾在巴黎車展同時發布電動汽車品牌,大眾汽車表示2025年在華完成150萬輛新能源汽車銷售,而奔馳也已經提出未來投資110億歐元發展純電動汽車,未來在華推出10款純電動汽車產品。作為最早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寶馬,也已經提出在華發展戰略,力求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有所建樹。
在智能互聯等領域,德系車企也紛紛在華尋求各種合作。2016年,奔馳、寶馬、大眾先后提出從汽車制造商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變,力求在未來出行領域搶占制高點。
汽車預言家獲悉,騰訊、華為、阿里巴巴等一批中國它企業已經成為德國車企合作的重點對象,尤其在無人駕駛和智能互聯領域,德國車企正嘗試尋求更多在華跨界合作,以完成在這一領域的戰略商業架構布局。
除了在長期戰略層面部署外,在輿論看來,中國汽車市場也已成為德國車企短期發展的”黃金屋”。
隨著中國汽車消費格局變化,中國消費者購買力的提升為外資車企引進大量車型提供了十足的信心,也貢獻了相當大比例的利潤。例如大眾集團,2016年10月在華銷量已占其全球銷量43%的比例,中國市場完全支撐了大眾受尾氣門事件在美銷量下滑后不太好看的成績單。
不過德國企業也并非對中國市場完全滿意。在德國大使館此次發布的一份”在華企業商業信心調查”中顯示,法律法規不確定以及”不公平待遇”成為包括汽車在內的德國制造企業對中國市場發展擔憂的地方。
這份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感到”不像以往那樣受歡迎”,其中在華發展超過10年以上的德國企業有這一感受的比例高達42%。
采訪中相關人士認為外資企業有這樣的感受并不為奇:“隨著中國市場全球化的深度發展以及本國產業崛起,外資企業曾經享有的特殊貿易待遇勢必會逐漸打破,并走向與本國企業平等競爭的方向,這在任何一個經濟發展堅挺的市場都是如此。”
盡管有著各種不甚滿意,但這份調查也顯示,仍有半數德國企業認為在華發展可以達到2017年的銷售目標,52%的企業相信2017年利潤將提升。調查還表示,盡管今年發展欠佳,但89%的德國在華企業并沒有在近期內撤離中國的計劃。只有10%的企業”考慮撤出,但沒有具體計劃”1%的企業確實打算在一年內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