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自古至今,綿延傳承。《詩經·國風·衛風》中就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記載,切制、銼平、雕琢、磨光這些加工制成器物的動作,就是最早的工匠精神。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的進程同步,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進行,特別是人們的日常需求與互聯網大戰的深度融合,再加上當前需求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精細化、服務化的需求結構轉變。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轉型那?唯有培育以質量、技術、品牌、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不斷提升在產業中的地位,時刻保持一種工匠精神,才有能力在大浪淘沙中脫穎而出。
工匠精神是一種執著、精益求精的工匠態度,是制造業的靈魂,企業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不斷前進、在細微之處傾注心血。才能促進企業的創新發展和良性循環。只有凡事認真負責、精益求精、注重細節、不斷的追求完美和極致,才會有科技創新,才會促進技術進步,才會讓產品引領潮流,從而真正的立于不敗之地,創造更多的財富。
企業要走出困境,要拋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大而全”的思維,需將工匠精神置入企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服務等各個環節,在“專一、精細”方面狠下功夫。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同時,推動企業經營理念的轉變,根據需求組織科技攻關,經常組織頭腦風暴活動,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將科技、文化、創意和人性化的元素不斷植入產品之中,使企業生產高度契合市場需求,將提高產品質量和適應市場需求作為競爭的核心優勢。
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新常態下企業要走出困境,關鍵在于從根本上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的質量,提升企業及品牌的核心競爭力,這取決于能否培育并形成“專一、精深”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