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患有中風的人日常活動對醫生來說是一個挑戰。不過,荷蘭特溫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研究一種可穿戴式跟蹤器套裝,可以在患者康復恢復時密切關注他們日常行動情況。它能夠準確地監測和分析患者的活動狀況,而且增加了傳輸、存儲和處理所有收集的數據的基礎設備。這種技術極有可能改善康復過程和削減醫療費用。
在荷蘭,每年約有45,000人遭受中風。2010年,全世界有多達3300萬人遭受中風。隨著人口老齡化,預計未來幾年這些人數將進一步增加。中風患者最大的問題是,經常不得不應付各種身體限制,不得不參與康復計劃,改善日常身體活動靈活度。
41個傳感器,世界第一次
在歐洲FP7研究項目的背景下,博士生Bart Klaasen與一個國際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和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合作,開發一個嵌入式INTERACTION套裝,供那些中風恢復的人穿戴,目的是跟蹤他們在臨床之外的活動進展。套裝中的41個傳感器,包括測量肌肉力量的傳感器、背部和手部的拉伸傳感器,以及在鞋底壓力傳感器,這件套裝設計穿戴三個月,用于跟蹤穿著者的力量、靈活性和步態。
“中風患者經常不得不應付由于疾病帶來的生理限制。他們通常要參加康復計劃,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有效地行動。”Klaasen在一份聲明中說。 “然而,目前康復主要發生在康復診所。關于在完成康復程序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付其生理限制,我們的了解是不夠的,而且了解這些人的日常生活情況后,有利于后期制定計劃,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更有效的康復。”
這套衣服還配備了便攜式發射器,可無線地將數據發送到特溫特大學大學的服務器,而且對于數據處理部分,團隊成功地建模了所有相關的運動,并通過過濾掉其余部分來清理與治療師相關的數據。隨著項目的進展,計劃是將數據直接傳輸到患者的醫療團隊,甚至用于臨床。
數據傳輸順暢,可監測在家活動
Klaassen說:“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非常需要這樣的系統,但是技術還沒有準備好。由于電池技術、可穿戴設備智能電子紡織品和大數據分析領域的快速發展,這種系統的制作成為現實。”該系統已被證明在他的博士研究過程中工作良好。不過這套可穿戴西裝目前還只是用于研究,不知什么時候可以實際臨床使用。
在開發這個系統時,Bart Klaassen和團隊采用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這使他們能夠不斷地將來自患者的反饋納入系統的開發中。其他相關方,如保險公司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士,也在早期參與設計和研究工作。
“我們已經能夠證明所有的信息傳輸過程十分成功,這個過程是非常高效的。” Klaassen說。“我們的項目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方法,可用于長期監測在家的患者,并確定與結構化臨床測量的任何差異。我們目前正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最終驗證這些方法是否是一個理想的監督康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