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極化電源:將極化電源的正極連接到試片上,負極連接到輔助電極上,輔助電極一般采用不溶性金屬或石墨等材料,且要保證輔助電極與試片和參比電極之間有良好的電解質導通。
設置極化參數:根據實驗要求和被保護金屬的特性,設置合適的極化電流或電位。極化電流的大小通常在幾毫安到幾十毫安之間,極化電位則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一般需要參考相關文獻或前期試驗結果。
施加極化電流或電位:開啟極化電源,使試片在設定的極化條件下進行極化。在極化過程中,要確保極化參數的穩定,避免電流或電位的波動。
測量通電電位:當試片在極化條件下達到穩定狀態后(一般需要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具體時間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使用測量儀器測量并記錄試片相對于參比電極的電位,這個電位值就是極化試片的通電電位。
數據處理與注意事項
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為提高測量準確性,需進行多次測量,每次測量間隔一定時間,讓試片恢復到相對穩定狀態,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
記錄環境條件:記錄測量時的環境溫度、濕度、電解質濃度等條件,因為這些因素可能影響測量結果。
儀器校準:測量儀器和參比電極要定期校準,確保測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避免干擾:測量過程中要避免外界電磁場、機械振動等干擾,保持電解質溶液的穩定,防止溶液流動或攪拌對測量結果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