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出自毛主席名作《憶秦娥 婁山關》一詞,其詞意很好地詮釋了中航工業慶安2廠的現狀,從提速提效的提出到現在的穩步推進,現以其為基礎又迸發出新的思想,提出“一人多機”的舉措,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
多能開拓應號召
最近兩年,正值中航工業慶安2廠大踏步前進的兩年,隨著320新型復合型廠房的投入使用,該廠房的功能日趨完善,以新的手段新的方式,充分發揮出了多能工的功能。
201車間有這樣一位師傅,他叫王朋。車間轉來一批某筒體組件,只有6件,但是,孔大小只有ø9,其公差內容只有0.02,剛剛脫離實習期的員工,竟無從下手,車間從內磨設備上抽掉王朋師傅來數控車指導與加工這批零件,看著師傅熟練的從工具柜里拿出一件件的所需的刀具、量具,聽著他仔細講著該道工序的加工方式與注意事項,在感嘆師傅技藝精湛的同時,也對自己的學藝不精感到羞愧。在他的指導下,這批急件按時交付,保證了節點。在中航工業慶安201車間有多位像王朋師傅這樣的多能工,他們能夠“指哪打哪”隨時響應生產需求,適應多種崗位需要。
團隊奉獻辟新天
三臺設備,二個人操作,甚至一個人開動幾臺設備,他們并不固定操作某一臺設備,而是以小于設備數量的工作團隊,通過少量的人員運行起來更多的設備,以達到提高效率,提高人均產出的目的。
這就是中航工業慶安201車間二工段東區數銑團隊,他們在2廠東區老廠房,環境比起320廠房遜色些許,但在一人多機的開展上毫不落后。六人開三臺大型數控銑床,每個班二人,每天開動三班。一次因為人員調配,任寶鵬班長一人開動三臺設備,這對操作者的技能水平要求更高,思路轉化要特別快,手腳要利索。入秋之后的天氣已經涼快了許多,但他的背上卻是印著如盛夏般的汗漬,匆匆趕來的組員,看到的并沒有想象中的狼藉,而是設備周圍衛生也打掃的很干凈,在準備說“任寶鵬師傅你休息一下吧”這句話時,他抹了一把額頭細密的汗水轉身又投入另一臺設備的調試中去。有一個“拼命三郎”的班長,勢必造就一群“鐵人”的班組。其中田開源與趙二鵬兩人運行三臺設備,兩臺設備加工某殼體,周期相對較長,另一臺設備上零件流轉性較強,周期短。這時,絕大多數時間是田開源師傅“照顧”兩臺設備的流暢進行,因為設備年代問題,一道工序的加工需要的十幾把銑刀都必須手動換刀,很多時候鋁屑會飛濺出來,在胳膊上烙上一個紅疤。師傅也全然不顧,仔細地換上每一把銑刀。因為有些工序切削時間很短,要將設備充分利用起來,師傅們疾步穿梭于三臺設備中,以無縫連接確保著設備的最大產出。正是這種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怕困難的精神,使某型號上殼體粗加工工序,人均產出效率總體提高30%。他們巧妙利用各臺設備切削時間的長短,將準備、調試、協調穿插其中,合理的利用時間,為車間零件保證節點產出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航工業慶安201車間有設備大,零件多,周期長的特點,在圍繞一人多機運行,優化人員匹配結構,促進人機效率提升方面有很大潛力,很多一人多機生產團隊趨于完善,一專多能人才以星星之火的態勢發展,配合生產情況的不同階段,為生產加工提供不斷的人員動力。中航工業慶安2廠將在“一人多機”的指引下以建設柔性精益加工為目的,向著能用、好用、全面、準確,高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