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即將“無聲”?
這個來自空調業的最新消息無論真假,但對于正在南方的艷陽里還凍得直打哆嗦的人,此刻的心情只能用“喜大普奔”來形容。
沒在南方過冬的人,根本就體會不到“寒冷”的真諦;沒經歷過寒夜中靠空調取暖的生活,就無法理解“無聲”的愛意。
夜深人靜的晚上,你已經把空調調到“靜音”那一檔,伴隨暖風出來的,還有20分貝左右的噪聲,它總會在你耳邊嗡嗡作響。即使在科技日益進步的今天,我們發明了最低16分貝靜音效果的空調,但它還只是無限接近靜音,不是無聲。
“無聲”為何就這么難?
無論是最早的空氣調節系統(空調的前身),還是現在已經可以模擬自然風的高科技智能空調,內部結構再復雜、技術再領先,都無法舍棄一套核心部件——電機和風扇。如果沒有“它們”,被調節后的空氣無法從空調中吹出來,那么其他一切都成虛談了。
肩負舒適空氣輸送紐帶的電機和風扇,同時卻是空調噪音的始作俑者。風扇產生噪音主要是扇葉在轉動時與空氣發生摩擦造成的振動,產生集中在某一個頻率的振動。換句話說,就會形成我們經常聽到的聲調非常單調但又非常刺耳的噪聲。1830年就問世的電風扇,已經轟轟烈烈走過了186年,何況才114年的空調,如何能“默默無聞”?
世界性難題,真要破了?
其實,工業界里的有些例子是有相似性的,比如為了散熱,幾乎所有的電腦都裝有風扇。一旦遇上運行大型軟件,風扇就會呼呼作響。在工業設計界一直享有盛譽的蘋果公司花了很長的研發時間,設計不對稱的扇葉,使風扇在轉動時,振動頻率分布在不同的范圍上,減少刺耳的噪音。
這個技術推出后,用戶簡直覺得棒呆了,除了在高功耗的情況下,風扇仍會發出一點呼呼聲外,其余大部分時間,風扇都安靜得讓人難以察覺。
但只要有風扇在,噪音就不可能徹底解決。所以,更大膽的設想還在后面。從去年開始,一些廠商認為隨著技術進步,很多芯片的功耗都降得特別低,被動式散熱完全可以把溫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他們干脆把風扇直接給去掉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把風扇去掉了,去掉了,去掉了!
對于功耗特別小的設備來說,這簡直再好不過了。但是,對于指著它吹風的空調來說,把扇葉去掉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沒有風扇,風從哪里來?
風從哪里來,又怎么會無聲?
無論是狂風還是微風,自然界中的風幾乎都是通過溫度差和壓力差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太陽提供的熱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它需要巨大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要把這套低效系統放進一臺幾乎每天都會使用的空調中,幾乎是不可能的,許多研究人員都認為,這不符合經濟和高效的原則。更麻煩的是,人工制造溫差送風,直接違背了空調的主要功能,溫差中和后,送出來的風到底該是熱風還是冷風……
轉了一圈回來,大部分工程師能想到的降噪辦法依然還是那三點:在保留扇葉的基礎上降低電機轉速,避免電機和扇葉的共振,優化風道。似乎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都無法真的改變產業結構,變成了一種徒勞。
而最關鍵的問題是,“有風”、“無聲”這本來就是一組悖論!空調只有吹風才能感覺到涼爽或溫暖,但自然界的任何風都伴隨著聲音,風和聲似乎是無法拆離的一個共同體。
科技總會創造奇跡,產業界和學界的碰撞也總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火花,以上提到的這些難題和自然規律也終究會被打破。最近海爾空調給出的答案,或許真的會顛覆自1902年第一臺現代化空調問世以來的格局,讓你再也不為空調的噪音發愁。海爾的研發人員說,他們現在已經能在不使用扇葉的情況下,讓空調出風。而且,除了消滅風扇切割空氣時產生的噪音以外,這種送風方式還能讓整體的風感變得更加柔和舒適。
噓——我們先不爭論,等待海爾揭曉謎底?照{業的“無聲風”,相信一定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