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工智能可以讓人類更聰明,凱文·凱利講到,人類的大腦并不像地球一樣處于一個中心,而是處于邊緣。“我們實際上在智能方面是被邊緣化的,人類的思維并不占優勢。”他預測在下一個25年或30年還會有很多讓人震驚的人工智能出現。
12月9日,在封面傳媒于成都主辦的“遇見未來,與凱文·凱利巔峰對話”活動現場,被稱為“科技商業預言家”的《連線》(Wired)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空降成都,分享了他對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最新思考,開啟一場關于未來的思想盛宴。現場近千人來到了會場,不乏KK的鐵粉。
KK也帶來了朋友圈的對話。暴風集團創始人兼CEO馮鑫、正安康健創始人、正安“自在睡覺”創始人梁冬、艾問創始人、賽富基金投資合伙人艾誠以及封面傳媒董事長兼CEO李鵬也與凱文·凱利就行業趨勢展開巔峰對話。
有觀眾說凱文·凱利的現場預測還不夠科幻,正如臺上嘉賓詢問凱文·凱利關于預測尺度標準時他的回答一樣:“我不會猜測現在還沒有的事情,我會猜測和預測的事情就是它已經在某些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出現的事物,我只能預測它的趨勢、方向,我們可以看到科技是如何來使用的、以及如何更高效的得到使用。”
對于舉辦此次活動的原因,封面傳媒董事長兼CEO李鵬表示,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正在變成現實,封面傳媒是技術發展的產物,要做智媒體,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突出“智能+智慧”,既是智能媒體,更是智慧媒體。對封面傳媒而言,從0到1不只是公司、產品的從無到有,更重要的是追求從0到1的創新。封面傳媒正在利用最新技術重新定義資訊產品,努力追求獨一無二的創造,從而實現封面傳媒“重新聯接世界”的使命。
觀點
未來30年最重要的技術是智能化
凱文·凱利認為盡管預測未來非常困難,但通過了解技術和科技的特性,能夠預測未來技術的長期發展趨勢。這就好比山谷中的河流,雨水從山谷間流下去會形成特別的河道,雖然這些河流有很多分支,但不論如何,它整體的流動趨勢是不變的。比如像手機,人們能夠預測到會有智能手機的出現,但不可能預測到會出現蘋果手機。
在凱文·凱利看來未來25-30年中,最重要的技術是讓“我們的事情更智能化”,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機器人會成為基礎的東西。在過去的五年中人工智能已經實現了很多重要的事情,比如大數據的應用,人工智能基于此進行分析預測或者是進行視覺化的處理,目前人類需要大量的數據來實現人工智能,如阿爾法狗打敗了專業的圍棋大師就是如此,現階段人工智能正在被不停地學習各種數據,他們只需要看一下圖片、視頻等等就能夠識別并記住。
“飛機飛行中,飛行員只操作了8分鐘,剩下的時間全都是人工智能來完成;我們的車上也有智能剎車裝置,比人類能做得更好。”凱文·凱利說,這些技術在不斷發展成型,而在五年前,根本無法想象。
人工智能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工智能可以讓人類更聰明,凱文·凱利講到,人類的大腦并不像地球一樣處于一個中心,而是處于邊緣。“我們實際上在智能方面是被邊緣化的,人類的思維并不占優勢。”他預測在下一個25年或30年還會有很多讓人震驚的人工智能出現。
像水和電一樣被買賣的人工智能
凱文·凱利一直在提這樣一個重要觀點,他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從不同的銷售商購買,變成一種服務型商品。
他以汽車換擋這件事來分析,當你換擋時能獲得一個250馬力的推動力,這就是人造能量,這種能量為大眾廣泛所用,并且呈分布式布局,每個家庭、工廠、農場都可以使用這種力量,每個人都可以買到這份力量,比較廉價,不需要自己創造,它變成了日用品。而在25年后,這種力量將進一步被人工智能升級,比如智能泵或是其他的設備將人工智能注入其中,計量方式可能是汽車從250馬力變成了250個大腦,汽車從人工力量變成了人工智能。
同樣的道理,未來一個機器人如果沒有編程,使用者完全可以購買自己需要的編碼來讓他做想要做的事情,這樣機器人就可以跟你一起工作,比如在工廠里做一些集成的事情或是其他不同的任務。比如要解決一個商業問題,可以在網上購買商業化思維的人工智能幫你分析。
凱文·凱利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工業變革,任何產品或行業都可以加人工智能,有了它的參與,產品可以變得更小,以低成本雇傭成百上千的‘思維’為你工作,解決任何可能的問題,成千上萬的創業機會將從中誕生。
人工智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凱文·凱利在演講中,細數前幾次工業革命給人類文化帶來的巨大改變。“大家現在都可以用手機、電腦,還可以給手機、電腦買人工智能的產品,用完后還可以賣掉。”
在講到人和人工智能之間的智慧時,凱文·凱利認為人工智能給人提供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比如智能汽車領域,在過去的一年當中,人類司機已經殺掉了另外100萬人類司機,所以人類不是很好的司機,人工智能開車比人開的更好,未來將有更少的人類因為車禍而喪身。人工智能由工程控制,不受其他事情影響。
但從工程學另一個角度看,事物不可能向每個方向都發展優勢,機器和動物都是如此。松鼠的長期記憶力比人類強,如果有一千個榛子灑在不同的地方,松鼠可以馬上找到,人類就不行,所以動物也在很多方面優于人類,但人類在其他方面又超過了松鼠,基于這樣的平衡,人工智能自身的發展也會出現各種分化的趨勢。
人類不必擔心被取代
人類不用為可能被機器人取代而擔心,“因為機器人還會為人類創造更多工作”。“它不僅僅是代替了一些職位,還可以增加一些職位。”凱文·凱利預測機器替代的都是效率要求非常高的工作,但現在很多人都在從事著科技創造的新職位。
這就好比好像上個世紀的農民一樣,當時美國70%的農民都在從事農業活動,而現在只有1%的人在從事農業活動,現在這些農民主要用機械化來代替他們進行工作,而其他人從事別的工作。機器取代了人們的工作,但也會給人們繼續創造新的工作機會。
科學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創新從根本說不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過程,因為它有很多的試錯要花時間,所以效率不是唯一的衡量指標。這些工作就不能交給機器人來做,所以未來可以把有關生產效率的事情和行業都交給機器人去做。大多數有價值的工作都不是關于生產效率的,真正有價值的工作是關于創意的,這樣的創新創業就可以人類來做。
VR:人類與人工智能結合的產物
凱文·凱利說,VR眼鏡是在1989年發明的,當時他就預測五年后VR就會上市,但是是錯誤的,因為當時讓VR設備上市的代價確實是太貴了,所以在1989年后的25年以內VR沒有出現。但是智能手機出現后很多條件使得VR上市,并且在不斷的改進,他預測十年以后每個人都可以使用VR眼鏡了。
“虛擬現實是你走進到一個虛擬的環境當中,其實相當于你的電腦環繞著你。”凱文·凱利說,VR將會展示一個非常寬廣的平臺,其生態鏈也將越來越發達,在會上,他分享了其中幾個發展趨勢:
從虛擬現實的技術看,混合虛擬現實的技術更加困難,但更加有力量。在人的大腦中一部分管理著人的觸覺,一部分管理著人的閱讀等,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你的觸覺部分的神經會調動起來。比如撿東西,你會用你全身的力量來感受它,讓你覺得這是真實存在的。當你把虛擬現實眼鏡摘掉以后,你會記得你看到的、觸碰到東西的真實體驗。
所以這是一種體驗的互聯網,它是一種知識、信息、文件、網絡,體驗類互聯網會使得我們的體驗成為一種新的貨幣。你可以下載一些東西,去獲得不同的體驗,或者你可以跟大家分享你的體驗。
所以這是虛擬現實會成為新的社交媒體的原因。因為現在大多數的社交媒體只能讓我們在網上交流,虛擬現實讓你有真實的體驗,虛擬現實最強大的部分不是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他使得我們那些不可能存在我們生活中的事物或者人都能夠真正的讓我們體驗到,所以這將是非常偉大的一種變革。
凱文·凱利還重點談到了跟蹤,就是追蹤不斷發展的信息流,“數據和其他行為,都是我們要追蹤的目標,30年后,我們將有更多要追蹤的事物。”凱文·凱利說,虛擬現實的跟蹤能力將彌補更多大數據信息,未來最大的虛擬現實公司將會在收集到最大量的數據。
比如當用戶使用VR時,他的眼球運動、身體活動、停留時間等這些在現實當中很難追蹤的數據,都可以用VR輕而易舉地解決。通過虛擬現實,它能夠讓我們更好地進行追蹤,你身體的每一個動作、表情、情感,都可以被捕捉,使其成為一個虛擬的信息庫,通過這樣的信息庫可以了解到用戶的體驗和興趣,這可以更好地預測目標消費者。
跟蹤可以適用于非常個人化的服務,比如個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進行持續追蹤。但凱文·凱利提出,我們要讓這樣的追蹤有隱私性標準,需要一個雙向的監督。“別人監督到我們,知道我們是怎么樣的,但我們不知道他們的信息,而且他們在監督了之后,我們可能也沒有辦法從中獲益,所以我們需要讓它是一個更平衡的方式,有些人能監督我,獲得我的數據的途徑,同樣我也能夠監督他們,這就是我們未來應該要做到的。”
不管是人工智能還是是虛擬現實,都僅僅處于最開始的起步階段,“未來20年最偉大的產品尚未問世,最偉大的、人們都在談的、人們都想要的,都還沒有出現。”凱文·凱利在演講最后說到,人們需要的變革才剛剛開始。
對話
凱文·凱利對未來的判斷對于行業來說有什么啟發意義呢?在圓桌對話環節,封面傳媒董事長兼CEO李鵬、暴風集團創始人兼CEO馮鑫、蜻蜓FM副總裁郭嘉也與凱文·凱利就具體行業趨勢進行了探討。
未來五年媒體行業將被技術變成什么樣?
封面傳媒CEO李鵬表示看好大數據推送、人工智能寫稿等。認為改變最大的應該是VR、視頻、直播領域的新聞現場傳遞,未來技術、人工智能在媒體領域變化會越來越大,顛覆越來越快,走的越來越遠。
在暴風集團創始人兼CEO馮鑫看來,未來五年將有3件事將要發生。一是現在互聯網的PC屏、手機屏的競爭,未來將變成PC屏、手機屏、VR屏和家庭大屏四者的競爭。二是內容源頭將有兩個變化,一方面大量的視頻不斷涌現,另一方面分眾式閱讀出現。三是語音交互很有可能將改變音頻領域的發展。
蜻蜓FM副總裁郭嘉認為,對比其他媒體形式,音頻的發展相對來說較緩慢,但伴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行業也有一些顯著的變化,尤其是在內容分發方面,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內容推薦、高精度的匹配內容推送,都是新技術帶給行業的變化,不過當下在內容制作方面,尚未出現清晰的AI取代人工的趨勢。
凱文·凱利則認為,當下生活越來越依賴于各類多媒體,但是圍繞視頻搜索目前尚不能做到精確、快速搜索,但這是未來5年內人工智能技術去做的趨勢領域。通過人工智能,未來將快速過濾篩選出目標視頻。所以直播視頻將會非常便利的被人們所獲取,也成為媒體的主流。此外,文本和圖像的結合也將進行一個有機的結合。未來媒體的轉變很大程度上將是通過視頻來實現的,視頻將占據媒體的中心地位。
自己所在的行業可能被來自于哪個領域的競爭所顛覆?
馮鑫:顛覆當然是來源于你想不到的地方。移動互聯網的信息載體,現在手機理論上會被VR或者AR的眼鏡取代,現在互聯網載體可能會被大屏的電視機取代。再下一個可能是生物技術又來取代了,比如生物發電的隱形眼鏡等等。
郭嘉:說到顛覆,我想每一個被顛覆的企業,或者行業,都想知道被顛覆的在那兒,這個問題本身是無法回答的,我現在能感受到顛覆的人在哪兒,我一定會去做那個人。
凱文·凱利: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這樣的一種顛覆性的變化一定會發生,在未來的五年當中,社交媒體會繼續受到其他的一些機構或者其他行業力量的影響,社交媒體仍然是未來五年的主流媒體。但未來有很多行業有很大的潛力會成為新的媒體,會影響到現行的社交媒體。
VR行業爆發的突破點在哪?等待VR爆發的創業團隊要如何活下去呢?
暴風集團CEO馮鑫認為,現在VR硬件行業要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減輕VR設備的重量,200g是第一個臺階,最后像KK預測的那樣降低到100g以內。
二是屏幕的清晰度,目前市面上是2K屏,但在VR放大以后的粗顆粒感覺特別強,他覺得理論上應該是4K進步,但現在有一點做不到,暴風在想有沒有可能從3K屏起步。
三是眩暈,目前Google的Daydream提出了好的解決方案,大大的解決了這個難題。
至于內容,馮鑫認為,當硬件過關達到一定規模后,內容自然就可以迎來增長,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對于今年國內VR行業的大環境,馮鑫認為,第一大環境不好是眼下的事實,槍打出頭鳥,去年出頭鳥就是互聯網金融,VR也受到了一些沖擊。投資人見到獵物跑的比誰都更快去追,聽到一點響動也跑的比誰都快,這是體制決定的,他們對VR的冷淡不意味著VR行業的冷淡,“我覺得也許這個時候是VR團隊認認真真的去創業,未來VR行業那些鼎盛的公司,就是明年或者未來五年下更大決心去做的公司。”
編者按
對于未來,任何人都想預先做出判斷,但是預言永遠不會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在今天的活動中,凱文·凱利就不止一次的強調,他都是基于在某一領域已經出現的事物做出判斷的,他從來不會預測尚未出現的事物。也正是這樣嚴謹的態度,讓他對科技的發展持有敬畏、樂觀的態度,近幾百年科技在全球的發展歷史以及它產生的巨大作用,也讓凱文·凱利堅信,科技的進步將更帶給我們一個更好的世界。
凱文·凱利有一句話也讓人印象很深刻,就是他相信給他帶來最大挑戰的粉絲,就是那些在實操當中學習的人,比如運用AI人工智能的人,他們會提最困難的問題,但他們也有一個短板,因為他們使用這些技術的時候,他對未來的預見感會降低。
是的,正因為這樣,相信未來的創新中,很多具有未來預見感的推動力量正是來自于不可預知的第三方。互聯網的“大山”們并不是不可推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