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挽救大型鋼板庫技術,根據國家節能減排的核心要求,現把大型鋼板庫技術的先進標志,作以明確的公示:
一. 從第三代大型鋼板庫功能完善開始,物料入庫仍延用傳統設備,出庫采用中心一口單管外輸送高度7米,水平輸送30米,其間可直接裝散裝車和進入包裝倉,不再用提升機和空氣斜糟,輸送能力確保2000t/h,出庫排空率95%以上;功耗采用4立方空壓機。無動力粉塵達到零排放的要求。
二:第四代大型鋼板庫,在第三代基礎上,入庫不用提升機和空氣斜槽,單管由庫底入庫,庫頂采用無動力收塵達到粉塵零排放。功耗總體采用6立方空壓機。
三:第五代大型鋼板庫,在第四代全功能的基礎上,可從磨尾把物料直接送進庫里。
九十年代初期,安陽利浦鋼板倉公司引進了扣邊鋼板結構的倉體,對我國擴大圓倉儲量提供了功不可沒的突出貢獻。近二十年的迅速普及使用,為水泥生產擴大粉態料儲存產生了極大影響,形成了粗、細粉態料儲存的主流設施,尤其作為配料倉,無論目前還是將來都將是選擇。但是作為物料儲存倉,由于倉體受傳統圓倉基礎限制,雖然儲量由幾百噸發展到數千噸的成效,但是仍難適應日漸崛起的大水泥生產的儲存要求。
上世紀的七八年,徐茂成老先生在資金極度困難的條件下自建水泥廠,在無前列中采用了用鋼板焊倉的嘗試,四個生料、水泥儲倉,因為業內沒有先例,被戲稱為“瞎湊合”。但是在實用六年后,驗證了用鋼板焊倉體的可行性。于八四年因受困于淡季水泥生產的儲存,徐茂成老先生在確認鋼板完全可以用于圓倉焊接的可靠性后,利用多年所思考,采用大地反浮作用力建巨型圓倉的嘗試。同時受“趙州橋”的啟發,利用拱型作用力,形成了適應大面積覆蓋的半球缺倉頂。以此完整的構思,始建了19.6米高的倉體和四米高半球缺結構的倉頂,以16600余立方米的容積佇立在中國大地。當時由于缺乏對水泥沉積密度的認識,始稱為1.8萬噸。而實用后,經過儲存硅酸鹽水泥沉積密度的實測,每立方重量達2.2噸,實際第一個面世的大型圓倉容量是3.5萬噸。
基本和利浦鋼結構倉體同期的發明,因為自浮基礎在建筑史上沒有先例,能否經得起實用考驗是個懸念,因此沒有馬上推向社會。直到18年后的2002年,確實證明具有可靠的實用價值后,才著手撰寫大型鋼板圓倉的應用論文。此論文以“用大型鋼板庫解決淡季水泥生產的儲存問題”為題,在2003年一期《水泥》雜志上發表。此文的發表宣示了大型鋼板庫的應用價值,當時引起了水泥行業的普遍關注。按說這一技術應該迅速推廣,但是由于徐老先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對普遍應用是否可靠不放心。于是在用戶盛情相邀下,以近四年的時間,幾乎遍走全國進行地質氣象情況考查,并有選擇性的根據地質氣象情況幫忙作了四個庫。但是因為以幫忙形式的協助建造,用戶在傳統理念的影響下,對這一全新理念的發明并不完全認同,因此四個試點庫并沒有達到設計要求。但是這四個庫證明了這一技術適應不同地質氣象情況的要求,并具有廣泛應用價值,才于06年自建公司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