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名單需要資質
學術界主張非遺應當“見人見物見生活”“活魚要在水里看”。果洛的文化展示空間兼具了保存、展覽、傳承的功能,實現了“動靜結合”的保護模式。果洛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結合當地文化生態,主要從《格薩爾》節慶、以《格薩爾》風物遺跡為中心的信仰實踐、史詩傳習空間、格薩爾文化展示空間等方面對《格薩爾》史詩文化空間進行整體性保護。從傳統手工藝生存發展的需要,從傳統手工藝與社會生活方式的關聯性,從傳統手工藝與社會發展的關聯性,來思考、探索、實踐傳統手工藝的進化之道。在回望的向度上,現代人大多看到的是承續中的改變和留傳;而在前瞻的向度上,現代人將體驗跨時代的古人是如何適應和開辟的。就如同生物的自然法則一般,傳統手工藝也隨著文明和社會的發展進行著自身相應的演化:變化、淘汰、新生。帶領200余位現場聽眾和近10萬人次的線上觀眾領略了昆曲中的美好愛情。為了讓觀眾獲得直觀感受,楊鳳一請青年演員朱冰貞、翁佳慧、邵天帥、王琛為大家表演了《牡丹亭》《百花贈劍》等劇目的節選。楊鳳一說,說到昆曲中的愛情,不得不提湯顯祖及其4部傳奇的劇作《紫釵記》《邯鄲記》《牡丹亭》《南柯記》。
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管理
出現了“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認知轉向(33)。而這種研究思潮并非認為遺產的物質性不再重要,而是將遺產放置在其所處的社會關系及時空場域之中,來重新思考“為誰保護、為何保護、遺產對于社會生活有何作用與意義”等問題。這類問題實則關注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綏化市明水縣保定市新市河池市環江縣拉薩市當雄縣是關系空間。所有參與祭祀的人均存在關系,并借此強化原有的認同,建立新關系,形成新認同。插柳、踏青、蕩秋千、拔河等游樂活動,表明清明節的集體不僅因為祭祀祖先而建立和鞏固,而且游樂活動同樣在強化關系,形成身份認同。祭祀性的文化雖然以共同的祖先為根基,但是,清明節的游樂活動是祖先留下來的生活傳統。
并成功地獲得了承認。[15]同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清單編制(inventorying)與相關研究和建檔也存在著風險,即掩蓋或歪曲婦女與邊緣化群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貢獻。根據《公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清單編制應在相關社區的充分參與下進行。因此,對以社區為基礎的清單編制的培訓和支持。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基于對地方日常生活的保護,這種保護不是對歷史物的刻意復制與死板重現,而是一種要求民眾在場,以社區民眾為主體,“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是一種帶著露珠、冒著熱氣、充滿鮮活性的保護,是一種順應日常生活變化、與民眾日常生活聲氣相通的保護。只有讓文化空間融于生活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舉措
比如,他回憶已經成功地將周家班演奏的菠林喇叭藝術從靈璧縣帶上了省城、北京以及舞臺的經歷時說,就在他當初跟周氏的傳承子弟們提出這些計劃時,很多人反應就是“不可能”。畢竟,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以自己的“手藝”能夠帶領樂班在激烈的競爭中“有飯吃”就已經不錯了,哪里還敢想更高的舞臺。以此滿足地方民眾文化認同與精神認同的需要。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孕育非遺文化的區域社會,深入剖析非遺主體的生產生活制度、審美觀念等,從內在的歷史脈絡出發,找到激發非遺生命力的關鍵點,使生活于其中的群體在獲得自身技能增長、經濟收入增加的同時,重構非遺認同、民俗認同、文化認同、區域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