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奧德蘭德表示,在未來的幾年內會收購亞商在線100%的股權。過渡期會使用Office Depot和亞商在線雙品牌,一年后統一使用Office Depot的中文品牌-歐迪辦公。
但雙方并未對外公布收購涉及的金額和具體股權比例。
但據傳聞,Office Depot此次出資的金額大致與亞商在線的年營業額相當,超過4億元。在股權安排方面,原股東華平已完全退出,今年曾在收購徐工案件中名噪一時的凱雷投資保留了原有權益的50%,公司初的幾位創辦者也都保留了原有股份的50%。
Office Depot對亞商在線沒有進行一次性的100%收購,另一部分權益的收購,則取決于亞商在線今后的經營業績。
機會究竟有多大
在Office Depot正式宣布并購亞商在線期間,Office Depot的股價明顯攀升。盡管不能說兩者有必然得聯系,但業界對Office Depot進入中國市場的前景普遍看好。
自2002年以來,斯特普爾斯、Office Superstore、歐瑪特、諾橫歐文等眾多國際巨頭陸續進入中國辦公用品市場,Office Depot的進入將使市場競爭進一步激烈。
中國辦公用品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成長快得一個領域,有專家預測,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大的辦公用品消費國。
統計顯示,中國目前形成了超過3億人的龐大文化用品消費主體,中國辦公用品市場規模約有1500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將不斷攀升。除香港、澳門、臺灣外,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三個地區每年得消費量占全國辦公用品總消費量得50%以上。
據預測,到2008年,中國辦公用品市場總量將達到250億美元。從當前來看,盡管中國的辦公用品市場快速增長,但是相對于全球2000億美元得市場容量來說,中國目前僅僅占據不到6%的比例。
據悉,在僅有4700多萬人口得韓國,2005年其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就超過100億美元。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空間巨大。
隨著電子技術與網絡的發展,辦公用品的范圍不斷擴大,并開始快速地實現從傳統向現代化,從單一品種向多款式、多層次方向發展的轉變。
從目前來看,辦公用品行業所經營的不再是單純的辦公文具,其范圍在不斷擴大,除了傳統的辦公文具、學生用品、教學用品、美術用品、財務用品外,還有OA設備辦公耗材、辦公家具、IT產品、勞動保護用品、電腦周邊產品、清潔用品、還有由辦公室所延伸出來的圖書、音像、辦公雜志、辦公食品、辦公飲料以及其他和辦公事務有關的服務……
政府采購也為辦公用品行業的網絡直銷起到了推進作用。2005年中國政府采購規模再創新高,完成2500億元,比上年增長超過15%,這一增長趨勢在今后將會保持下去。并且,各政府積探索電子化采購方法,從網上詢價到完整的政府采購系統的推出,都標志著繼政府上網工程之后,政府采購已經進入到電子化的嶄新階段。
誘人的市場前景,使得中國辦公用品銷售領域成為中外企業全力角逐的新戰場。
行業洗牌態勢凸現
有分析認為,外資巨頭的不斷進入,對中國辦公用品企業乃至整個中國零售業都將帶來不小的沖擊,市場競爭越發激烈,也使得中國傳統的辦公用品市場出現重新洗牌的態勢。
在國外,產品的銷售渠道非常清楚,一般都由工廠、批發商、零售商這樣幾個環節組成一條商品鏈,或者直接從工廠到大型超市。
在美國,辦公行業的專業超市已經很成熟,如Office Depot、Office Max等都已經進入世界500強,它們的年營業額均達到100多億元,分店數量均超過1000家。此外,這些辦公巨頭同時擁有強大的電子直銷網絡,以Office Depot為例,2003年,其在全球的網絡零售額已達到26億美元。2004年,Office Depot更是以31億美元的網絡銷售額榮登當年全球電子商務銷售排行三名,遠遠超出了其他同行企業。
目前國內辦公用品的銷售渠道比較混亂。中國辦公用品行業經歷了幾個競爭階段:1988年-1992年個人能力與個人能力競爭;1993年-1997年家族與家族的競爭;1998年-2003年企業與企業競爭;2004年-2008年整個產業鏈與資源整合的競爭。
中國有近6000家生產企業活躍在辦公文化用品市場,民營企業占據了主導地位,目前市場處于行業整合初期,但已是硝煙四起,競爭方式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國外行業巨頭公司進入中國,通過與國內一流的公司強強合作,來拓展在中國區的業務。國內行業的一流企業也在收購國內二流的公司,以達到在中國業務整合擴大市場份額的目的。在整個整合的過程,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將退出辦公行業,這將大大規范國內的市場。
對眾多外資巨頭而言,專業化的經營模式是他們進入中國的大殺手锏,因此,這些跨國公司的到來,標志著中國的辦公行業進入了一個提升服務和競爭渠道的新模式。他們在給中國的辦公用品市場帶來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其中辦公用品銷售的完善性和一站式服務是其大特點,而這種特點,將大大促進國內辦公用品市場的競爭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