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粒機說明
蘇格蘭發明家詹姆士·梅克爾和他的兒子安德魯,改變了這種情況。經過長期的努力,詹姆士終于在18世紀后期研制成了一種機器,它裝有一個在滾筒上轉動的木構架。木構架上安裝著狹條皮帶,當它轉動時,就形成了一股氣流,借此吹走小麥上的外殼。安德魯還給機器加上了一個松開麥殼的拍動裝置。
梅克爾脫粒機可以用容易找到的任何動力源來驅動。他們選擇了用馬來驅動第一部機器,但是不久就制造出了以水和蒸汽為動力的新型機器。 脫粒機在美國非常成功,那里勞動力短缺,農業規模又很大。 脫粒機在英國并不受歡迎。手工打谷為農業工人提供了冬季就業的機會。脫粒機威脅著許多農業工人,使他們失去工作。
脫粒機闡述
脫粒機設計力求簡單緊湊、外形美觀,整機外形尺寸為610X620X1120mm,對喂入高度和安全也進行了比較充分的考慮。工作時,機具運轉部分全部由罩殼覆蓋,喂入口嚴格控制尺寸,成人的手不能進入,確保喂入玉米時的安全。機具的大部分材料選用不銹鋼,為減輕機具重量,降低生產成本,機架部分由不銹鋼板折邊焊接而成。兩根傳動軸直徑雖然較小,但軸上不開鍵槽,只加工平臺,用緊定螺栓固定皮帶輪,軸的強度能夠得到保證。
脫粒機樣式
脫粒時要連續不斷地均勻喂入,喂入量過大,會造成滾筒負荷過大,轉速降低,脫凈率和生產率下降,莖稈夾帶籽粒增多,脫粒質量下降,嚴重時造成堵塞停車和機器損壞。喂入量過小,生產率低,有時還會影響脫凈率。脫得凈、脫得快、破碎少、能耗低這些指標,實際是相互制約的。如要脫凈好,破碎率會上升,生產率也會下降,能耗增加。
操作者要根據實際情況,在“手”、“眼”、“耳”的密切配合下,“手”感作物干濕度,干多喂,濕少喂;“眼”觀排草是否通暢,滾筒轉速是否正常,出草通暢多喂,不暢少喂;“耳”聽機器運轉聲音是否正常,負荷大聲低少喂,反之多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