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頂除塵器攪拌樓倉頂除塵器江蘇攪拌樓倉頂除塵器固安康納瑞但另一只手臂卻突然一抬,反向另一方向瞄準。
你這個大陣很不一般啊,看來就是我不出手的話,那些混蛋也奈何不了你怎樣。雷萬鶴剛進入顛倒五行陣不久,就看出了些門道出來。呵呵,這是師侄花重金從坊市收購來的一套高階陣旗罷了。怎能進師伯的法眼。韓立聽身邊的胖子一夸,心里雖然一喜,但嘴上還是謙虛的很。不,你這陣法應該大有來歷,即使我來硬闖破陣的話,不花費一番手腳,也很難通過此陣。雷萬鶴把腦袋搖的跟撥楞鼓一樣,連連不同意道。這時,他二人就已經到地方了,林師兄的尸體還老老實實的趴在那里完好無損。胖子一見此幕,一揚手,尸體立即飛落到了一雙蒲扇大手上了。然后,雷萬鶴毫不客氣的檢查了一番。
“帶著問題下去,帶著訴求上來;完善政策下去,聽取意見上來。政策實施后,還要績效考核下去,查漏補缺上來。”江蘇省農機局局長兼省農委副主任沈建輝說,“農機部門的服務對象在一線、服務內容在基層,農機系統的干部職工更要走出“室內”、走向“田間”、走進“戶頭”,以貼近農民群眾的大走訪推動作風大轉變促進政策大落實,終落實到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我要給你提個意見”
“農機獲證獎補是好事,機手參加培訓只要合格,費用都是公家包了,但是時間上能不能靈活機動一點,你像現在我們就要保養維修機子,準備要跨區作業了。”高郵市添穗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紅海在聽了江蘇省農機服務站站長徐金德介紹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條意見非常具體,而且很有針對性,走訪結束后,省農機局服務站將這條意見作為即知即改內容,提出了農機培訓注重服務下沉、注重基層實際、注重培訓質量三條整改措施,廣泛開展農機送教下鄉活動,將培訓班辦到鄉鎮、村組、合作社、田間地頭,方便機手就地就近培訓,直觀操控,并做好訓后回訪和指導服務,切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受到了機手的廣泛歡迎。揚州市為了落實省農機局要求,一改過去農機技術培訓室內的多,室外的少,理論內容多,實踐操作少,專家授課多,技術能手授課少的現象,提出了農機培訓實施“三個課堂”(即田頭課堂、大棚課堂、場庫課堂)培訓工作,建立了全市農機人才專家庫,既有農機系統的“洋”專家,也有當地有影響的技術能手的“土”專家,“土”、“洋”結合,采取現場教學、預約培訓、遠程會診、動手施教、操作演示、個別輔導、小班專題、大班觀摩等多種形式的培訓,著眼解決農機手操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手把手、面對面的施教,努力提高農機手的專業技術水平,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創建提供人才支撐。今年以來,該市已成功舉辦了110余期農機“三個課堂”培訓班,培訓人員3200多人,其中:現場培訓80余期,培訓學員3100多人;專家會診30多次,培訓近100人。
“農機購置補貼補什么、怎么補、補多少要多聽聽我們的”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作為一項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補什么、怎么補、補多少一直是農民關注的重點,在大走訪過程中,這個問題也成為農民反映的熱點。在綜合多方意見的情況下,形成了“保重點、補短板、降定額、控過剩”的總體思路,并在全國率先出臺了“調優范圍、控減定額、敞開補貼、嚴格監管、提升績效”的工作措施,被農業部采納并在全國推廣。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順風農機合作社潘士風社長高興地說,自己流轉土地將近2300畝,急需烘干機和植保機械,擔心購機補貼政策調整,省農機局領導駐點調研時,我專門提出了加大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機具的補貼力度,沒有想到這么快就被吸收在今年的補貼政策里了。高郵市界首鎮農服中心主任郭登華介紹說,在農機購置政策過程中,省級農機部門認真聽取基層意見,操作程序不斷完善,現在農機財政部門事權和財權分開,農民群眾先購機、后報賬,既保證了農民購機自主權,又從源頭上斬斷權力尋租空間,確保了惠農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在今年的走訪座談會上,他還結合鄉鎮工作實際,提出了進一步簡化程序的意見,對此,省農機局經過認真研究,在今年的政策中明確購置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只要登記號牌,就可以不要人機合影,既可以減少購機農民往返奔波,又減輕基層農機人員工作強度,方便監督管理,確保政策實施不打折扣。
啟動“機器換人” 讓農業更
在江蘇鑫品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園里,總經理尹福生指著近千畝有機茶園對農機部門負責人提出了訴求:有機茶園按照生產要求,只能施用有機肥,施肥工作量和勞動強度都非常大,迫切需要機械代替人工。同樣的問題也反應在蔬菜生產上,一棵小小的“雞毛菜”,人工成本占比超過60%,生產效率低下,經濟效益不高,影響和制約了蔬菜產業發展。大走訪過程中,基層群眾對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認識進一步深化,改的愿望、調的要求非常迫切,但是苦于結構調整容易,裝備技術跟進困難,加上季節性用工短缺等因素,造成了農業難。對此,省農機局廣泛吸收基層意見,提出要著力推進勞動密集型設施農業項目的“機器換人”,促進農業產業升級,讓農業實現益。為此,省農機局提出按照“推廣普及一批成熟通用的農機具、示范配套一批專用的生產裝備,引進研發一批生產急需而市場缺乏的技術產品”的工作思路,2017年,以示范基地和園區建設為重點,投入2000多萬元資金,啟動建設20個以上設施農業機械化研發和示范推廣項目,制定出臺水產養殖、林果等10個以上設施農業機械化技術路線,建設20個省級“菜籃子”工程蔬菜生產機械化示范點,指導建設20個以上市級設施農業機械化示范點。到2020年,江蘇全省新增各類設施農業裝備45萬臺套以上,漁業、畜牧業、林果茶、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業等領域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設施蔬菜和茶葉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基本形成,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力爭超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