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器不間斷電源生產廠家陽泉市
浙江清屋電氣科技有限公司創立于2001年,在國內擁有上海(奉開科技)和浙江(清屋電氣)兩大生產基地。是一家以研究電力電子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企業,主要從事FEPS消防設備應急電源,EPS應急電源柜,動力型不間斷電源(MUPS)、DC-BANK抗晃電,智能消防巡檢柜,直流屏,UBS直流應急電源等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公司已通過ISO9001認證、部消防認證、3C、泰爾產品認證等,并成功加入消防協會、電源協會、協會等業界知名組織。
公司擁有大批高素質的專業技術精英,與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并且引進和吸收了先進技術,采用現代化的生產作業,在ISO9001保證體系的基礎上,按嚴格的工藝流程進行生產,確保產品的品質。
在工業電源領域,清屋科技以自主核心技術所生產的工業電源產品及解決方案,研發并推出了抗晃電DC-BANK系列UPS、消防用EPS為核心的產品解決方案。工業用產品解決方案普遍適用于鋼鐵、玻璃、陶瓷、食品、石油、化工、汽車、制藥、水泥、天然氣、煤礦、冶金、塑膠等工業中的制造加工裝置、制造流程、工控設備、實驗設備等進行中,成功應用在福建,浙江,廣東,安徽,湖南,湖北,陜西,河北,山西,內,,海南以及東北地區等諸多地方大型工業項目建設中。憑借獨到的設計理念,外觀造型以及過硬的品質在業界備受推崇。
除了陳氏兄妹外,還有另一位老者和一位青年。
聯網絡的迅速發展、通信及計算機的互相促進,對其中使用的精密電子設備,如計算機、程控交換機、工業控制及各行業的實時控制及運算供電要求越來越高,我們需要新一代的更智能、更具靈活特性、更可靠的網絡UPS。
近幾年,國內機器人產業迅速崛起,作為創新大省的江蘇走在了前列。南京、昆山、常州等地不僅擁有本土機器人產業集群,同時還吸引了鞍山電機、川崎機器人等國際知名廠商在此落戶。
機器人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然而也有人擔憂,步子邁得過快,容易導致產能過剩、高端產業低端化等問題。難道機器人產業只是個外強中干的“虛胖子”?
日新月異的機器人產業
一排橙色的迎賓機器人手舉“歡迎你”的牌子左右擺動;身著白袍的“機器醫生”掛著聽診器為“病人”做身體檢查;形似汽車的機器人在模擬公路上行駛……在南京麒麟科創園內的機器人展示館,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展示著“獨門絕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科創園最新研發的服務機器人不僅能做家務,還兼具看護老人、安全監控和環境監測等功能。
“園區以機器人的智能研發為主,目前已建成南京第一個機器人研發園、全國首家綜合機器人展示體驗館。”南京麒麟科創園管委會的負責人曹秋雯說,“江蘇機器人制造能力已達國內先進水平,南京麒麟科創園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在張家港,羅博特機器人、美國伊薩焊接、寶昇科技等40余家國內外機器人制造及配套企業先后入駐當地機器人產業園制造區,累計建設智能裝備、機器人科技研發平臺6個。
據悉,到2017年,江蘇預計將建成智慧工廠200座、新增工業機器人1萬臺,到2025年機器人企業智能裝備自主化配備率將超過80%。其發展勢頭迅猛,可謂日新月異。
是否產能過剩尚無定論
去年一年,常州的機器人產量超過8000臺,年產值達到15億元;同期,張家港的機器人產業園引進和培育了40余家機器人企業,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僅今年第一季度,
面對快速增長的工業機器人產量,業內一些人士開始憂慮:會不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
“我國目前有著龐大的制造業市場,機器人產業產能是否過剩尚不能定論。”針對這一擔憂,被業界稱為“中國機器人之父”的蘇州大學孫立寧教授告訴記者,一方面,中國制造在經濟轉型升級之中,要達到更高層次的水平,需要通過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來保證產品質量;另一方面,應對當前勞動力數量減少、人力資源成本上升的現實情況,企業需要謀劃“機器換人”,以此繼續保持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
數據顯示,
如何打入高端市場
從2013年至2015年,中國已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去年,我國共銷售了68459臺機器人,
首先,智能轉型是重點。“目前江蘇機器人產業發展較快,但企業研發投入比例較低,存在著跌入低端化陷阱的危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教授吳洪濤告訴記者,當前江蘇機器人產業應該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眾多先進技術融合,實現智能轉型升級,以提升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其次,技術創新是關鍵。東南大學機器人傳感與控制技術研究所所長宋愛國表示,只有掌握更多核心技術,才能打破國際壟斷,進而將產品打入高端市場。
再次,人才培養是基礎。“目前蘇錫常地區使用工業機器人的企業達3000家以上,人才缺口超過2000人。”孫立寧說,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實際操作技術人才的培育是機器人產業邁向高端化的基礎,也應是企業關注的重點。
最后,產品質量是保證。“要在產品上加大研發的力度,并和知名院所開展合作研發,大力提高產品質量。”南京埃斯頓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杰高說,只有擁有過硬的產品質量,機器人產業走向高端化才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