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DW120AH直流屏生產廠家興縣
浙江清屋電氣科技有限公司創立于2001年,在國內擁有上海(奉開科技)和浙江(清屋電氣)兩大生產基地。是一家以研究電力電子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企業,主要從事FEPS消防設備應急電源,EPS應急電源柜,動力型不間斷電源(MUPS)、DC-BANK抗晃電系統,智能消防巡檢柜,直流屏,UBS直流應急電源等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公司已通過ISO9001認證、公安部消防認證、3C、國家泰爾產品認證等,并成功加入中國消防協會、中國電源協會、中國質量協會等業界知名組織。
公司擁有大批高素質的專業技術精英,與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并且引進和吸收了國際先進技術,采用現代化的生產作業模式,在ISO9001質量保證體系的基礎上,按嚴格的工藝流程進行生產,確保產品的完美品質。
在工業電源領域,清屋科技以自主核心技術所生產的工業電源產品及解決方案,研發并推出了抗晃電系統DC-BANK系列UPS、消防用EPS為核心的產品解決方案。工業用產品解決方案普遍適用于鋼鐵、玻璃、陶瓷、食品、石油、化工、汽車、制藥、水泥、天然氣、煤礦、冶金、塑膠等工業系統中的制造加工裝置、制造流程、工控設備、實驗測試設備等過程進行中,成功應用在福建,浙江,廣東,安徽,湖南,湖北,陜西,河北,山西,內蒙古,新疆,海南以及東北地區等諸多地方大型工業項目建設中。憑借獨到的設計理念,外觀造型以及過硬的品質在業界備受推崇。
直流屏,通用型號為GZDW,直流屏就是用來供應直流電源的,直流屏為控制負荷和動力負荷以及直流事故照明負荷等提供電源,是當代電力系統控制、保護的基礎。直流屏由交配電單元、充電模塊單元、降壓硅鏈單元、直流饋電單元、配電監控單元、監控模塊單元及絕緣監測單元組成。直流屏主要適用于電力系統中小型發電廠、水電站、各類變電站,和其他使用直流設備的用戶(如石化、礦山、鐵路等),直流屏還適用于開關分合閘及二次回路中的儀器、儀表、繼電保護和故障照明等場合。
1、多種容量充電模塊選擇,實現一定容量配置的最優性能價格比;
2、110V/220V電壓輸出,方便系統的配置選型;
3、充電模塊采用自冷卻方式,統一接口方式,通用性能好;
4、充電模塊智能控制,提供數據通迅接口;
5、充電模塊硬件低差自主均流,保證系統的可靠運行;
6、具有電壓電流平滑調節的功能。
系統的基本組成部件有:
1、充電模塊:完成AC/DC變換,實現系統最基本的功能。
2、交流配電:將交流電源引入分配給各個充電模塊,擴展功能為實現兩路交流之間的自動切換。
3、直流潰電:將直流輸出電源分配到每一個輸出支路。
4、配電監控:將系統的交流、直流中的各種模擬量、開關量信號采集處理,同時提供聲光報警。
5、監控模塊:進行系統管理,主要為電池管理和后臺遠程監控。
6、絕緣監測儀:實現系統對母線和各個支路絕緣狀況的監測,并且產生報警信號傳送到監控模塊,監控模塊上顯示故障的詳細情況。
7、電池監測儀:實現對單支和整組電池電壓的監測和報警。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乃至廣東依托地域優勢和政策優勢,迅速發展起了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輕紡工業、家電、建材和電子信息產業。
根據聯合國工發組織的研究以及發達國家、地區的發展經驗,當一個地區的人均gdp達1萬美元時,輕紡、家電、家具、建材、冶金等制造業都進入緩慢增長甚至負增長,而裝備制造業,汽車、石化等產業將成為主要的經濟發展動力。
其中,裝備制造業還將成為各行各業技術創新的主戰場。
要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是重點方向之一。智能制造一般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智能產品,二是智能生產系統,三是智能供應和服務體系。
據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機工智庫研究,發達國家和地區一般在人均gdp達到6000到10000美元時,進入機器換人的階段。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和臺灣地區分別搞了自動化運動,實現了機器換人,但主要還是以體力的取代為主,并沒有進入到腦力的取代,還稱不上是智能制造。
現在很多傳統制造企業在談論“轉型升級”“
在我看來,如果企業要實現智能制造,需要分六步走:
第一,精益化,理順生產流程,去除無用的步驟;
第二,自動化,替代人工,提高質量和效率;
第三,數字化,用數字描述產品以及生產的全過程;
第四,網絡化,實現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互聯互通;
第五,信息化,實現信息智能化管理;
第六,智能化。
在此過程中,企業需要做好頂層設計,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根據企業所處階段,逐步推進,政府部門要加強引導和示范。
除了技術上的導入以及產品的優化、改造,對企業而言,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改變,組織的變革。智能化改造,如果沒有管理上和組織上的革新,將見效甚微,難以享受到智能制造的紅利。
以日本和臺灣地區為例,它們在實施自動化運動過程中,官、產、學、研通力配合,引進、研發、培訓、輔導多管齊下,成立租賃公司,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鼓勵數控機床、機器人的大范圍應用。
中國也在加快追趕步伐。工信部正在征求《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意見,對于符合條件的企業,將給予政策以及資金支持。通過國家和省智能制造專項和智能制造示點示范等,打造具有地標性特色的“智能制造名片”,帶動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
最近有人提出,國內機器人產業存在低檔次重復建設、研發能力普遍不強的問題。我認為,當前多功能、多關節工業機器人市場不大,國外在三四百億美元左右,國內則是三四百億元人民幣的產業規模,與汽車、家電等規模經濟的產業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它是未來新工業革命的主角,智能制造發展的基礎,隨著信息技術和機器人的深度結合,機器人指數化發展的趨勢明顯,未來的增長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