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水生態文明 水理念再審視
根據臨沂市發展規劃,2020年建成區人口將達到300萬,其中近1/3將居住在沂涑河兩岸的居住區,水生態環境將與百萬居民的居住品質直接關聯。
當日,臨沂市在全省率先通過水生態文明城市專家評審。這意味著再經過省政府按有關程序認定后,臨沂市將成為我省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審組專家、山東師范大學教授何佳梅告訴記者,她印象最深刻是臨沂的沂河改造與市民息息相關,打造了市民可以分享的親水空間。
對水環境進行更多生態修復
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是我省首創。經省水利廳組織省內外專家調研、論證、起草,今年8月9日,省質監局發布了《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這是全國相關工作的第一個省級地方標準,包括五大評價體系、23項指標。省政府隨后決定,依此標準在全省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省水利廳廳長杜昌文認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創建是我省治水理念的一次再深化、水與生態文明關系的一次再審視:怎樣把治水的效益、成果集中體現在生態文明上,怎樣形成人水和諧的環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比如在治河的過程當中,一不小心會把河流治成渠道,把湖泊、濕地治成水庫,失去其原生態;再比如將河道取直、襯砌,它們的生態功能就退化了。
為此,我省將實施“三步走”的“生態水利”發展戰略。第一步依托水利工程建設和水生態修復,促進水利工程的生態化、景觀化進程;第二步,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打造宜居城市,實現人、水、城和諧發展;第三步,依托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有序推動水生態文明市(縣、區)創建,實現城鄉水利一體化、生態化發展,以優質的水生態保障“生態山東”目標的有效落實。
評審組專家,省工程咨詢院高級工程師李鐵增提醒,當前對于水環境要進行更多的生態修復,治理過程中要注意不要舊賬未清又添新賬。
長期關注水利改革發展的濟南大學教授王維平則認為,治水工程投資巨大、成果惠民,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保持一定的熱度是好事,但也要注意效益與投入產出比。
以治水提升城市品位 臨沂市委常委、副市長尹長友告訴記者,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雖然是個新鮮事物,但臨沂“十年磨一劍”的治水實踐,與之卻有幾分“神似”。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在沂河上建設的小埠東橡膠壩號稱“亞洲第一壩”,沂河藉此成為全省首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新世紀之初,臨沂市確定了“以河為軸”“以水為魂”的發展戰略,城市發展大框架就此在沂河兩岸2000米控制范圍拉開。目前在中心城區已形成了長度88公里、面積48.5平方公里、總水量1.62億立方米的大水體,打造了北方城市不可多見的城市水環境和河湖型城市濕地公園。
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沂河治理使之成為全省除小清河因排污不斷流之外第一條不斷流的河道。
另外,在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2.08%基礎上,臨沂市對每一座污水處理廠下游都配套了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在沂河等河道干支流建設和修復濕地21處,有效提升改善了水質。武河濕地工程長10公里,面積1.5萬畝,在進水水質為五類類水或劣五類水的情況下,出水水質基本達到了三類和四類水標準,日凈化城市中水30萬立方米。這些水匯入沂河后,再進入馬頭灌區,為29.5萬畝農田灌溉提供了水源。
尹長友表示,臨沂市近年來獲得多個含金量極高的榮譽稱號: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這些新的“城市名片”均與治水有關,在此基礎上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可謂順理成章。
城市多因水而興。近年來我省多個城市都抓住治水這一關鍵環節,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比如聊城打造江北水城,濱州建設四環五海工程,濰坊搞了三河治理,青島進行了大沽河治理等。記者了解到,在我省提出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后,水利部將在我省標準的基礎上論證出臺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市的創建標準,且將濟南市列為試點市,給予多方面支持。
公司網址:www.zzrmj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