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新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襯采用粘土磚水泥砂漿砌筑,無隔熱層,目前內襯表面脫落,外表面出現滲漏現象,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1 由于使用普通粘土磚普通水泥砂漿砌筑,因煙囪內弱酸性質煙氣侵蝕,造成內襯表面脫落。
1.2 無隔熱層保護,煙囪外部砼筒壁及磚砌內襯的內、外表面實際溫差與原設計溫差相比差別較大,造成外筒壁及磚砌內襯溫度應力超過設計應力,產生裂縫。
1.3 滑模施工過程中出現的拉裂,產生裂縫。
1.4 冬季施工,混凝土標號(應提高一級),澆筑后的溫度(一般不宜于10℃),加熱養護未達規范要求。
1.5 滑模施工過程停歇后,留下的施工縫因接漿不徹底而造成的縫隙。
1.6 冬季施工未做任何防凍措施,混凝土、內襯受凍而出現裂縫。
1.7 因煙囪氣體含有大量SO2、CO、CO2和水蒸汽等物質,通過內襯和筒壁縫隙向外滲透,遇冷出現凝結,在煙囪外表面出現白色析出物,因其呈現出酸性,對煙囪混凝土、鋼筋有極大的破壞力,威脅到安全生產。
煙囪內部:
1、從上至下拆除粘土磚內襯,清洗內壁。
2、用環氧膠泥修補裂縫。
3、對內壁混凝土表面局部有嚴重腐蝕或在筒壁施工期間遺留下來的蜂窩麻面等質量缺陷部位做修補處理。
4、逐層逐個檢查支承內襯的牛腿完好情況,對有破損部位的牛腿要加固修復。
5、在煙囪內壁表面涂刷OM型防腐涂料(底料縱橫各一遍,面料縱橫各一遍)。
6、用M2.5耐酸膠泥砌筑XK-98型陶質耐酸磚內襯,要求灰縫均勻飽滿。
7、在內襯與筒壁之間適時安放65mm厚膨脹珍珠巖成品隔熱層,隔熱層要連續設置,不得遺漏。
8、在每一段內襯頂部用耐酸膠泥做成一個向內傾斜的斜面。
煙囪外部:針對煙囪外壁出現許多豎向及環向裂縫情況,綜合比較幾種常見的加固方法,決定采用外包鋼帶方法,此方法最大優點在于加固時所增加重量有限,不會影響到煙囪基礎的承載能力,同時加固后不會改變煙囪的動力特性(如自振周期),不會增加煙囪的迎風面積從而增加風荷載。
1、對煙囪筒身外壁豎向及環向裂縫,做灌膠封縫處理,并嚴格按照《混凝土結構加固技術規范》施工。
2、對煙囪外壁混凝土表面涂抹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材料封閉其表面縫隙,涂抹區段為煙囪全身。
3、外包鋼加固,加固區段從標高20.000至標高90.000。鋼材采用3號鋼,焊條采用E4303。
(1)、沿煙囪圓周布置共16條豎向鋼帶,豎向鋼帶每10米為一段,每段豎向鋼帶與標高整十米與環向加強鋼帶均焊接牢靠,豎向鋼帶布置在內,環向鋼帶在外,豎向鋼帶與一般位置的環向鋼帶在交叉處也應相互焊接,保證煙囪外壁的豎向與環向鋼帶形成網狀。
(2)、原則上環向鋼帶間距2米,對于豎向裂縫分布較多的區段視具體情況現場確定,必須時環向鋼帶適當加密布置。環向鋼帶在標高整十米處加強,形成環向加強鋼帶,其寬度為400mm,此處加強的環向加強鋼帶采用結構膠粘貼在筒壁上。每道加強環向鋼帶分成4段下料,接接時先采用兩顆高強螺栓固定牢靠,并加焊30mm長連接段,然后現場將環向鋼帶焊接成整體,豎向鋼帶通長焊接,在與環向鋼帶交叉處也要焊接,豎向鋼帶在標高20.000米處與筒身做可靠連接。豎向鋼帶在20m-24m區域,用結構膠粘貼。
4、在包鋼加固結束后對所有鋼構件表面做防腐處理,然后表面批白水泥再刷氯化橡膠涂料,在其最終外表面刷航標漆以及對鋼平臺和爬梯做防腐。涂抹區段為煙囪全身。
(三)、施工工序:施工前準備工作→內襯拆除→內壁清洗→內壁牛腿檢查修復→修補縫隙→內襯砌筑→外壁縫隙修補→外壁灌注結構膠→鋼帶制作、防腐→鋼帶安裝→外壁防腐→涂刷航標→爬梯平臺護網防腐→竣工驗收。
(四)、施工方法:
1、本工程采用懸掛無腳架的方法施工。
2、操作平臺:
2.1 操作平臺采用L70×7的角鐵制作成八角棱形,棱形的每邊中間焊接Φ120的鋼管,在Φ120鋼管中安裝Φ80的活動鋼管以便隨著直徑的變化而伸縮。
2.2 操作平臺中間留下1.2m的方孔方孔四周用[12焊接,在方孔槽鋼上焊接八根立柱,立柱上部再用槽鋼加固,上部槽鋼與平臺用角鋼設置4根加強斜撐。
2.3 操作平臺上滿鋪300×50的木板,以便堆放材料和人員操作。
2.4 操作平臺提升用手板葫蘆提升。
2.5 操作平臺施工前應檢查其安全性能,確認安全后方可進行施工。提升時扳動著力管,使其內縮,提升到操作位置,伸出套管,著力在煙囪內襯上。
3、垂直提升:
3.1 垂直提升是用卷揚機進行垂直運輸。
3.2 在煙囪頂部橫放一根[20的槽鋼,中間設置圓環,上掛滑輪,并用鋼絲繩進行保險。
3.3 卷揚機上Φ14鋼絲繩經過滑輪固定到吊籃上,進行垂直運輸。
3.4 在地平面和煙囪間安裝井架,把施工材料運送到煙囪煙道至積灰平臺,再提升到施工位置。
3.5 垂直運輸系統,應進行超負荷運轉測驗以確保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