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源生態補償省內資金只是杯水車薪
下游用發展的收益回報上游因保護環境而受到的限制發展,生態補償——一個平衡流域發展的美好設想,在江西省東江源地區卻走得如此艱難。從2003年“兩會”提案提出《關于對江西東江源區實施生態補償的建議》后,近10年的時間,近10年的呼吁,在跨省生態補償上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令人嘆息。
■寧肯犧牲局部發展
□也不讓源頭受污染
東江是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是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重要水源地。江西東江源區位于江西省境內贛州市的尋烏、安遠和定南3縣。加強東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直接關系到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同胞的飲水安全。因此,江西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源頭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工作。
2009年和2011年,江西省政府分別印發了《關于設立“五河一湖”及東江源頭保護區的通知》和《關于將定南縣部分區域增列為東江源頭保護區范圍的通知》。明確了東江源頭保護區的范圍,劃定東江源的面積達816.07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境內東江源流域面積的13.60%,涉及安遠、尋烏、定南等3個縣、10個鄉(鎮)。
長期以來,江西省人民特別是源區廣大人民群眾寧肯犧牲局部發展也不讓東江源頭受污染,為保護東江源做出了積極貢獻,維護了源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東江源水量穩定、水質好,出省水質通常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但是,江西東江源區貧困人口卻占總人口比例達40%,源區許多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甚至還不到1000元。
為了保護這江生命之水、政治之水,江西省政府在努力做好各項環境保護工作的同時,也大力呼吁國家財政的支持和東江下游對上游的補償,期盼著相關法規政策的出臺。
■本省積極籌錢獎勵
□外省補償資金缺失
2009年,江西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強“五河一湖”及東江源環境保護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應盡快制定“五河一湖”及東江源頭環境保護區考核辦法,將生態環境保護成效、主要污染物減排、環境質量、環保投入和能力建設等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并列為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政績考核的內容。江西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對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的地區進行獎勵,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予以獎勵。同時,制定了自然資源與環境有償使用政策,對資源收益者征收資源開發利用費和生態環境補償費。
江西省環保廳聯合省財政廳制定了《江西省“五河”和東江源頭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獎勵資金管理辦法》,根據源頭保護區面積和水質情況確定源頭保護區獎勵資金的分配。根據這一方案,2008年江西省財政安排5000萬元,2009年8000萬元,2010年10400萬元,2011年13520萬元,用于江西省“五河”和東江源頭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獎勵。今年,江西省財政又將增至17520萬元用于“五河”及東江源頭生態補償。這種以獎勵方式實施的對“五河”和東江源頭保護區生態補償,大大促進了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源頭區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江西省環保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冀常和說:“以上生態補償經費都是江西省財政支付的,獎勵資金的30%按保護區面積分配,70%按出水水質分配(各源頭保護區水質每年監測6次,Ⅰ類水質的獎勵系數為1,Ⅱ類水的獎勵系數為0.5,Ⅲ及Ⅲ類以下的獎勵系數為0,以6次水質的獎勵系數之和進行獎勵)。江西省處于中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生態補償資金遠遠不能滿足受補償地區的需求。截至目前,江西東江源沒有從廣東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得到生態補償經費。”
■民間聯誼活動熱烈
□官方合作進展緩慢
近幾年,江西省政府、贛州市政府及東江源區尋烏、安遠和定南3縣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2002年以來,江西省環保廳聯合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政府、香港聯合報等機構在香港召開了三屆“香港東江源論壇”,對保護東江源區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倡議贛粵港同胞共同保護和開發東江源,努力把“江西南大門”建成“珠三角”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后花園。
安遠縣多次聯合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大學生開展以愛心捐款、環保簽名和植樹護源為主要內容的活動。2004年,邀請了200多名深圳青年來到三百山開展東江探源活動。2005年,港深總會組織香港、深圳青少年到東江源區開展了“思源之旅”夏令營活動。2006年冬,聯合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大學生100多人開展了愛心捐款、環保簽名和植樹護源活動。2007年,由贛州市環保局、安遠縣人民政府和贛州市安利公司在三百山共同舉辦了“情系東江源,保護生命水”活動。2008年,在廣東、江西環保部門的聯合組織下,深圳東江環保公司為尋烏縣東江源小學捐款建校30萬元。
尋烏縣不斷加強與香港民間組織的溝通和往來。近年來,香港地球之友多次組織青年志愿者隊伍到尋烏縣東江源村開展探源、調研、環境教育等活動;尋烏縣還制作了MTV光盤,在香港華娛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進行播放,并出版《走進東江源》一書。同時積極宣傳保護東江源的先進單位,對東江源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曝光和揭露。
尋烏縣環保局副局長趙志麟說:“近年來,尋烏縣政府積極努力宣傳東江源保護的重要性。給當地老百姓在禁止森林砍伐、防止水土流失、減少農村面源污染等方面積極做工作。在多年來的努力下,當地老百姓從消極被動變為主動保護。”在談到保護東江源的困難之處時,他說:“江西東江源生態補償呼吁了這么多年,目前民間活動比較好開展,官方合作還是太少。除省里的一些補償外,沒有得到下游的任何生態補償資金。對東江源區來說,得到的生態補償資金只是杯水車薪,急切盼望江西東江源生態補償政策落到實處。”
■始終未獲實質進展
□熱切期盼國家政策
專家分析認為,目前江西東江源在推進生態補償工作方面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
一是本省獎勵資金不能滿足生態補償需求。近年來,江西省以獎勵的形式不斷增加對“五河”及東江源頭生態補償金額,對生態補償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江西省處于中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相對較落后,每年省財政還拿出1億多元用于獎勵源頭保護區。但即使如此,還遠遠不能滿足受補償地區的需求,制約了全省生態補償工作進一步推進。
二是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全國各地對生態補償工作做了積極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我國生態補償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完善,生態補償缺乏明確的法律支持。因此,急需建立專門的法律法規,將生態補償機制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
針對上述問題,江西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小華建議,將東江源納入國家生態補償范圍。東江源頭地區生態環境狀況不僅關系到江西省生態環境質量,也關系到長江中下游生態穩定和粵港地區飲用水安全。建議國家將東江源源頭保護區納入國家生態補償試點,并加大補償力度,確保東江源頭生態安全。
冀常和建議,盡快出臺《生態補償條例》等法律法規,建立專門的法律法規,將生態補償機制的主要原則、基本框架(補償主體、補償對象、補償途徑、補償范圍、補償內容、補償標準、補償管理等)、配套措施等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確保生態補償工作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則下進行。
冀常和還建議,給予受補償地區更多的優惠政策。受補償的地區社會經濟總體發展水平比較落后,同時為保護生態環境在產業發展上受到了很大限制,犧牲了很多發展機遇,在國家發展優惠政策中應向這類地區予以傾斜,促進當地群眾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當地經濟社會綜合考核中,建議建立科學合理的干部考核和政績評價體系,把生態保護、生態補償績效作為評價地方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標,從上級對下級、干部評價與使用導向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加大生態指標的權重。
公司網址:www.zzrmjs.com